邱承彬浅谈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高益匠心3-157
(2023-04-10 09:22:25)
标签:
情感文化 |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高益匠心原文:
相国寺旧画壁,乃高益之笔。有画众工奏乐一堵,最有意。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众管皆发“四”字,琵琶“四”字在上弦,此拨乃掩下弦,误也。余以谓非误也。盖管以发指为声,琵琶以拨过为声,此拨掩下弦,则声在上弦也。益之布置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
部分注释:
1.相国寺:也叫大相国寺,在今河南开封。始建于北齐,原名大建国寺,后被毁,唐代重建后改称相国寺。宋代再次重建后,称大相国寺,规模宏大,史载其“中庭两庑可容万人”,每月开放五次作为买卖货物的大市场。后又几度废毁、重建或重修。现存庙宇为清乾隆年间重修。
2.高益:宋代涿郡(今河北涿州)人,宋太宗时授翰林待诏,善画佛道、鬼神、汉族及别族人马。
3.一堵:这里指一面墙壁上的壁画。
4.意:意趣,意味。
5.病:以之为病,即认为……有毛病。
6.拥:抱,持。
7.管:乐器名,后引申为管乐器的统称,文中指笛、箫之类的管乐器。
8.“四”字:古代工尺谱中的一个音。工尺是我国古代音乐记谱时表示音阶的符号的总称。《辽史·乐志》中载:“……其声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
9.拨:弹奏乐器时拨弦的用具。
10.掩:遮掩,挡住。
11.盖:文中用作连词,用于连接上一层意思,表示原因。要注意将这种用法与“盖”的副词用法加以区别,“盖”作副词时表示“大概”、“大约”的意思。
12.发指:抬起指头,文中指弹奏管乐器时抬起按孔的手指头使琵琶发出声音。
13.拨过:拨子划过,文中指弹奏琵琶时拨子在弦上划过使琵琶发出声音。
14.布置:古人论画的专用名词,指画面内容的分布安排。
15.心匠:独特的构思、设计,后来也写作“匠心”。
白话译文:
大相国寺的旧壁画,是高益的真迹。有一面墙上的一幅众乐工演奏音乐的壁画最有意味。观画的人多半会认为画中弹奏琵琶的人错拨了下弦,因为所有的管乐器都在发“四”这个音,而琵琶上的“四”字应该在上弦,这画中人所持的拨子是遮掩着下弦的,画错了。我认为不是画错了,因为管乐器是在按孔的指头抬起时发声,而琵琶则是在拨子从弦上划过时发声,这画中的拨子遮掩住下弦(说明刚从上弦划过),那么发声的弦应该正是上弦。高益作画的布局安排尚且能如此,他的匠心独运之处是可以推知的。
梦溪笔谈简介:
《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就性质而言,《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
《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参照沈括《梦溪笔谈》
邱承彬(字:木兮,号:六不居士,又名邱木兮,邱六不,天珠学者、佛学者、传统文化学者,天珠学创始人,旅游专栏作家,旅游文化学者,诗人。《解密天珠》的作者,《中国颂》、《黄河颂》、《雪山圣湖颂》、《高山流水颂》、《泰山颂》、《历山颂》、《石林颂》、《热海颂》、《同学颂》、《章丘颂》、《石榴颂》、《北王庄颂》、《老师颂》、《妇女颂》、《母亲颂》、《黄山颂》、《春天颂》、《解密天珠•序》、《四季颂》、《西藏颂》、《中秋月•嫦娥甩袖》为邱承彬著名的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