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起好奇的风帆
(2022-07-16 19:42:51)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呢?人的成长,其实便是一个不断获取新知识、理解新世界的过程。凭借着对于日常经验的积累以及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由懵懂走向成熟。不过在我的观点里,成熟却不应当等同于失去对于世界的好奇,同时更不应当等同于对于结果的急功近利。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学里一位教授说的话:一个人了解的越多就越会发现自己的无知,反而是肚子里没多少墨水的人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所以,从本科到博士,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一无所知。事实也的确如此,虽然通过学习与经历,我们所理解与探明的世界的确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扩展。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却也不能因此妄自尊大,毕竟在这片已探明的狭小天地之外,是更加广袤而辽阔的未知世界。如果我们不想要成为那只坐井观天的井底之蛙,便一定要克服这种好奇心丧失的傲慢同自大。
然而与此相矛盾的是当下的教育模式,过度看重确定性结论,不管文理科,都在诱导学生追逐答案,而非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连小学也收到了应试教育的侵扰,大量的练习教会了孩子们对错,却教不会让孩子们明辨是非。如果孩子面对问题直接翻看答案,教育者失败了;如果孩子手边放着答案,但是仍旧冥思苦想,不断求解,那样,教育者才是成功了。为此,我在课堂上总是一步步“逼问”同学们,让不爱思考的他们也能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发问,让求索者走在通往结论的路上,前景未必光明,路上到处荆棘,但是一往无前的走去,便是目的。
多么希望我的学生成人之时,也不会忘记多问、精问、敢问,扬起好奇的风帆,不要蒙蔽了自己那颗纯洁的心灵。
然而与此相矛盾的是当下的教育模式,过度看重确定性结论,不管文理科,都在诱导学生追逐答案,而非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连小学也收到了应试教育的侵扰,大量的练习教会了孩子们对错,却教不会让孩子们明辨是非。如果孩子面对问题直接翻看答案,教育者失败了;如果孩子手边放着答案,但是仍旧冥思苦想,不断求解,那样,教育者才是成功了。为此,我在课堂上总是一步步“逼问”同学们,让不爱思考的他们也能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发问,让求索者走在通往结论的路上,前景未必光明,路上到处荆棘,但是一往无前的走去,便是目的。
多么希望我的学生成人之时,也不会忘记多问、精问、敢问,扬起好奇的风帆,不要蒙蔽了自己那颗纯洁的心灵。
前一篇:又是一年盛夏
后一篇:从《神探大战》里看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