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后感 |
《教育的情调》这本书是由加拿大人马克斯﹒范梅南和我国的李树英合著的。马克斯﹒范梅南是教育现象学重要开创者,李树英是马克斯﹒范梅南的亲传弟子,是我国教育现象学知名专家。
看到《教育的情调》这本书的书名时,我就在想,教育应该具有一种怎样的情感格调?打开书,开篇顾明远教授对本书的评论语言就给予了这个问题最恰当的解释: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把爱献给每个孩子,在教育活动中就有了美好的情调。教育情调的表现在情,在教书育人的细微处见真情。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一个个教育小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教育者应有的样子——敏感而机智,知道什么对孩子合适、什么不合适,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关注孩子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懂得如何“看”孩子和“聆听”孩子。只有真正的教育者,才能读懂孩子的内心,把准教育的基调,让教育和成长变得更加美好而充盈,而这一切皆是建立在对于孩童纯粹的爱之上。
就像我的班级里曾经的小凡同学,他从一年级开始就特别内向,但到了五年级,他突然有了反常,话特别特别多。甚至一次午饭被我批评后抹眼泪,我刚走他便说出了“我演完了”这样的话。他到了我办公室,每说一句话都要我等好久,他哭,他想逃避,他越是这样我越是侧着耳朵耐心听他讲,他每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我就奖励他一颗巧克力。就这样一点点的问下去,我终于知道了答案:他一直渴望交朋友,但他自卑,我鼓励他交朋友,鼓励班级里的学生跟他一起玩,这给了他一丝希望,所以开始主动起来。但他发现那些不在乎老师批评的表现会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也担心自己一直哭,大家会不愿意跟他一起玩,为了保护自己所谓的“友谊”,他故意说出自己是演戏给我看的。没有批评指责,小凡就这样敞开了心扉。
“学生不是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我们要用心去聆听,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具体情境下孩子的处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只要每个人都把孩子看做与成人有着同样人格和尊严的个体,看做一个个有自己见解和思想的生命体,以爱育爱,教育自然就有了应有的情调,真情就在细微之处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