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年级学生也应该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

(2022-03-19 17:49:35)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朗读是感悟的前提和基础,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就目前教学现状而言,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仍有待提高,这是学生本身掌握的词汇量有限,对字词语言的理解能力弱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随着核心素养教育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针对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也越发受到重视。朗读教学强调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鼓励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学的魅力,感受朗读的乐趣。

通过朗读,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文化的艺术魅力和真情实感,弥补在文字的发音以及语义理解方面的误区和不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高年段的教学,并不重视朗读教学,这种不注重、不培养,阻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一、朗读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 虽然不如高年级,但毕竟处于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尚小,对外界的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学生无法长时间对同一事物保持较高的注意力。而通过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大声地去朗读,去集中注意力看自己所要读的内容,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

(二)帮助学生理解语义和情感 朗读是学生一边读,一边揣摩作者写作心理的学习过程,正确使用朗读的教学措施,可以使学生又快速又精准地领悟作者文章中语句的含义与寓意。学生年龄普遍较小,无法全部理解语文课程中蕴含的知识能力与思想程度,班级中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对知识掌握不全面甚至厌学的情况。故教师需要采取朗读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材中文章所蕴含的深意。

(三)帮助学生陶冶情操 小学阶段是情感能力、表达能力、交往与交流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语文课堂上,学生通过良好的朗读训练,有助于形成积极阳光的心态、良好的性格与习惯。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自信心、表达能力与意愿也都会得到提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组织语言,使其在听众面前正确朗读,感悟文字的韵味,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学生朗读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渗透,新课程改革逐渐推进,《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了朗读对每位小学生的意义。然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并不乐观,部分高年级教师觉得朗读教学并不重要,在现有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快地完成所谓的课堂教学目标,一味地注重课堂进度,减少了学生的朗读机会,甚至给学生留出来的朗读时间少之甚少。这样的教学环境无法给学生提供朗读机会,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只能被动地接受,无法做到独立思考。久而久之,教师的课堂教学便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缺乏朗读训练的兴趣与有效朗读的能力 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自身的朗读训练缺乏关注,缺乏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小学朗读训练工作从总体上来讲是比较枯燥的,如何引导学生产生对朗读训练的兴趣,是小学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内容。一些学生将朗读看作是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朗读过程中没有带着思考、带着目的去读,单纯的是为了朗读而朗读,朗读过程中既没有情感也没有感悟与所得。这一现象在其实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普遍存在,归根结底就是学生缺乏朗读训练与学习的兴趣和有效朗读的能力。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作业过多,学生无法实现自主朗读 朗读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又是学生自我文学修养形成的重要方式,因此,朗读对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必须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样学生在进行朗读时也要养成自主朗读的意识。但是,由于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随着其年级的不断升高,作业也随之增多,除了教师在一定的情境下要求其进行朗读,学生几乎没有自主朗读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没有自我朗读的机会,朗读实践机会有限,自然自身朗读能力无法提高。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朗读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围绕教学目标,开设趣味化的朗读环节 根据实践调查结果,部分教师认为自身的教学经验丰富,常常不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的研读,在课堂上按照自己的一套教学体系进行授课,导致一些学生很难适应,这样不利于培养的学生朗读能力。所以,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趣味化的朗读环节来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让朗读成为学生一种兴趣爱好,以求在朗读过程中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获得精彩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朗读情境,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朗读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朗读不仅要求学生以准确的发音、清晰的表达为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感受朗读内容中的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断句方法,以此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针对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朗读教学工作,教师应当以创设朗读情境为基础,为学生营造合适的朗读背景环境,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朗读文本情境中。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结合音乐作为背景,为学生创设朗读情境。

(三)围绕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化的朗读氛围 从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分析,形象、直观的课堂氛围对其有较大的吸引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逐渐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具有营造直观化朗读氛围的功能,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价值。语文教师要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将信息技术与朗读教学有机融合,使学生处在直观化的朗读氛围当中,激发学生的朗读动力,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合理地运用语言进行点拨,进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多元化评价,提高学生朗读信心 课堂教学是由多个环节综合构成,课堂评价这一重要环节必不可少,对于学生的朗读表现,教师也应当及时给予评价,为学生在心中树立一个标杆,使学生有明确的提高方向。那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注意语言的表达。因此,教师不断完善朗读教学评价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后,需要对学生的朗读内容进行评价,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的朗读状态有一个深刻认知。教师也可以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引导,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自身的认知范围内,提高朗读能力。教师可以将朗读评价内容进行分解,可以从朗读态度和朗读能力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前者能够考查学生的朗读学习态度,后者可以考查学生的朗读技巧、发音、语调、语速、情感表达等。考查朗读态度需要结合学生日常的朗读意识,教师将每节课学生的朗读自主意识是否强烈进行定义,并在后续总体评价中进行呈现。而在进行朗读测评环节,为公平起见,教师应在全班范围内制定两种阅读测评方式,即统一阅读测评环节及特长测评阅读环节。前者让所有学生都朗读教师指定的阅读内容;而后者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在朗读测评结束后,教师可以将朗读态度和朗读技能二者的测评结果进行综合,并依据结果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以期在整体层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学工作中,朗读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科学的教学措施结合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极大程度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帮助学生在朗读学习过程中感受其中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涵义,从而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提升学习效果,发展语文综合素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