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写正文之前我要先列举一下这本书的,三宗罪。第一点,可能是很多外国作者犯的通病,那就是写文章,随心所欲想到哪写到哪,很多重要的句子可能在文章的任何一个部分,不会有总结性的句子,而且有些话说的很啰嗦。第二点,你要跟随作者一起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往往在分析一大段数据之后才可以看的出作者的观点。第三点就是,文章很枯燥,没有举什么事例,一定要耐下心来慢慢看。但即便是有这三宗罪,我还是完完整整的把这本书看了下来,因为它有一个很多书都不注重的特点,那就是:用事实说话。他不是像卢梭那样,自己创造一个人物爱弥儿,然后大谈自己的教育主张没有任何的依据。而是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如将本学校的部分人口数据,学生教师和家长评估学校的平均分数,学生教师和家长喜爱的教育目标,学生教师和家长对自己学校的一系列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等等。调查与分析时间是漫长的,过程是繁杂的,但结果也因此更令人信服,所以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古德莱德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全身心的投入美国学校教育史上规模最大和最复杂的调查研究之一,即学校教育研究。本书就是这一调研的综合报告。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但也有我不赞成的地方,我就拣几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方面来谈谈我的心得吧。 首先是关于这本书中的数据,作者对很多所学校进行调查研究,虽然这些学校存在的问题,不能代表所有的学校都存在,但总的来说我觉得作者的调查还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在这个学校发生的问题,在其他的学校也有可能发生。所以我认为这些调查研究,还是很有价值的。 在第一章《我们能办有效的学校吗》中,作者提到:“当今盛行的批评浪潮缺乏对学校的诊断,而这正是重建学校所需要的这种批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受心理动机支配的是对我们自身和我们教育机构全面丧失信心的产物。”所以作者提倡要静下心来冷静分析,不要丧失信心。在我看来,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稍有不顺就遭到全盘否定,一项措施刚开始实施,遇到一点问题,就要被停用,归结到底是人丧失信心了。人一旦丧失信心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觉得什么都是坏的。都觉得看不到未来了,哪还管学校有什么可取之处,所以研究问题,特别是教育问题,一定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要丧失信心,研究才能不那么偏激,才是负责任的研究。 作者还提倡学校应该进行全面的教育,他还总结出学校教育的四大目标领域:一智力目标,二职业教育目标,三社会和公民教育目标,四个人发展目标。作者认为,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受到全面的教育,由此他相信许多政策制定者都错误的理解了家长们对学校的期望,并有于这种错误的理解而采取了过激的行动,那就是努力的回归基础教育。在我看来,正如人们对课程的定义的看法不同,导致课程改革遇到了一些障碍政策制定者与家长们对孩子应受到的教育的不同理解,也必将导致新的问题的出现,家长的再一次反抗。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调查的重要性。不过在这一章也有一些让我无法理解的地方,那就是关于教育目标的制定。“总目标指出的是一种方向,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环境下可以灵活运用。”古德莱德说总目标太模糊,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正是总目标的优点所在,可既然总目标是模糊的,如何要求州和学区提出的教育方针具有精确性呢?美国卓越的教育发言人拉尔夫·W·泰勒说:“校长和教师应该有十几个的教育目标来指导本校的教育发展和教学这些目标不要局限于单独的学科和某个年级,而是应为每个学生的继续发展提供一套共同的目标。”作者整理出的美国学校的教育目标,从某种程度上讲,全面而且很有用,至少不像我们,现今中国的很多教育目标,假大空。但我不懂为什么我觉得目标就应该笼统一点,而作者认为我们缺乏对这些目标的详细阐述,目标定的宏观一点就不够细致,不利于实施。但目标若太过细致,会不会违背了发言人泰勒的意思?定一套共同的目标,又要对这些目标详细阐述,还要在各个学校贯彻实施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关于老师方面: 关于用于学习的时间,你投入的学习时间多了,学习成绩会有一定的上升。但作者提出,我们不能把教学时间,等同于教学质量。教师要找到更加有效的方式处理日常事物,并学会使用最少的时间进行社会性活动和控制学生行为就可以增加用于学习的时间并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教学时间增加的情况下,如果学生积极并持久的投入学习活动,他们就能取得最好的成绩。 作者还强调了老师和学生应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如果课堂上积极的师生关系与学校在校的满意度有关,如果纠正性的反馈与学生的成绩有关,那么就必须在学校最大限度地为这些积极因素创造条件,学生和教师不断的同一个课堂换到另一个课堂的做法似乎无助于师生的相互了解,更谈不上建立一种相互支持的稳定关系。”在我看来,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与学生在校的满意度有关,还可以促进学生课堂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我记得我初三的政治老师平时备课很努力,但和学生的交流很少,而且动不动就罚抄,根本不管学生对他的这种方式有多大的抱怨,最后我们的政治成绩普遍不好,而且再也不想见到这个老师,所以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真的非常重要。其次,纠正性的反馈需要对一个学生有足够的了解,知道这个学生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给出这个学生有效地,可以帮助其改正的反馈。 作者强调在学校里使知识人性化,并使所有学生都获得这种知识,这个过程似乎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组成部分,是教师的个人注意力及教师对学习者和学习科目的兴趣。第二个组成部分是有特性的教学方法,及所有那些能使学生明里暗里投入学习的教育技能。在第一个组成部分中作者把对教学的兴趣和它的注意力相提并论,我觉得这是不妥的。因为一个对所做的事情没有太大兴趣的人不一定没有很多的注意力,就拿我见习后指导老师在评语里给我写的一句话来说:“热爱语文教学”其实我热爱的是教学,而不是语文教学,相比较没有固定答案太过开放的语文,我更喜欢英语教学。是责任心让我对老师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投入了很大的注意力。当然,兴趣还是很重要的,相比较责任心,他可以使教师很快的投入大量的注意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会形成对他人的某种态度,甚至发展对教学的某种部署,这些会影响到他们的教学功能。 关于学校环境,氛围: 其实一个学校的环境会对教师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既控制的学校环境,也为学校环境所控制。”相比较教师控制着学校环境,我对教师为学校环境所控制感触更深。先说我之前去见习的那所小学刚开始我觉得老师把学生压得太紧,学生课间玩的时间都用来写作业,后来发现若不是学校定了相应的目标,若不是学校以学生成绩来作为给老师发奖金的标准,哪个老师愿意把自己的学生压的那么紧,搞得学生累自己也累呢?其次,从另一方面来讲,还有一个比较少见的令人可耻的现象。我的爸爸在上海一所中学当老师,也算是贵族中学了,因为学费很贵。学校录取教师的门槛比较高,可以说大部分老师都是比较有水平的,但是老师们心里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一旦出现问题,滚蛋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因为一名学生,可以给学校带来几十万的收益,而在上海这样一个到处都是人才的城市,老师很好找。所以这就逼迫着还没有时间能够拥有特别强的教学能力的年轻教师对学生,手下留情。因为你稍一打骂有可能就被学生家长告上学校,进而收拾东西走人。除非你有较强大的自信,可以用学生不断提高的成绩来堵住家长的嘴,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关注点。可是处在青少年阶段的富家子弟完全不打不骂不会长的畸形吗?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很多贵族学校的通病。所以,一个学校有好的教学环境真的非常重要。 作者还提到“当教师发现自己受到工作单位问题的困扰和限制,而他们又不能控制这种局面时自然要感到沮丧和不满。这样一来教师的工作效益便受到影响,而那些挫伤教师的问题就愈演愈烈,学生期待的优质教育便会衰退。”所以我认为校长应该多和老师沟通,发现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正如调查所发现的那样,很多校长都过分高估了教师所认为的在学校里的权力。 学校环境所影响的不仅仅是教师还有学生。在第四章《在教室里》作者强调了好的班级气氛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在第三章的《学校的气氛》这一小节中作者也提到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气氛,而这种气氛会暗示那些细心的观察者去使用有效的方法,将学校办得更好。一个学校的气氛,或者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很大,对这一点,我有很深的体会。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班级流行“小老师”的互助学习方式,有幸成为小老师的我旁边就坐了班级里调皮又很不爱学习的学生,一左一右。老师的目的是希望我能帮助他们学习,结果我整天跟着他们一起玩,成绩也有所下降,他们的成绩也没有任何起色。班级的其他几个小老师也都多多少少受到了一点影响。这是从小的角度来谈的,如果把范围扩大到整个学校,道理也是一样的。 关于分班教学: 作者认为:按年龄分班的做法,支持了一种短浅的学习观念即学习主题和事实,而不是基本概念和它们的相互关系。作者在书的开头就提到过他想对学校进行彻底的改革,与按年龄分班这一教学法相对应的应该就是作者后来提到的办无年级的学校,与之并行的,还有合作教学 消除教室之间的墙壁,使用大段时间教课,按单元排课等等。这些新的学习模式若能真正好好的应用,或许学校真的会有较大改观,但关键是改变往往会引起更多的问题。不是我保守,我也承认按年龄分班,会有上述那些弊端(当然,这些弊端,并不单单是按年龄分班这一做法造成的),但教育也要适应儿童的发展,不采用这种做法就很难适应。卢梭,皮亚杰,科尔伯格他们都提出过分阶段教育儿童的思想,虽然有一定局限性,但也不全是一无是处。 还有一种就是按能力分组和分班。作者认为这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当把成绩中等,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放入中班和低班时,他们的成绩往往不如在混合班里的好。这种被认为是正当的,顾及到人的个性发展的实践,在实际上却放弃了许多个体的学生。所以他提倡,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要求教师参加更深入更全面的职业培训包括态度,知识和教学法各个方面。作者不想采用分班教学法,而是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来顾及班里的大多数学生。其实在我看来,每件事都是有两面性的,关键是看利大还是弊大。不采用分班教学法会是优等生的成绩不如在优等班里那样迅速提高老师的教学难度也会提高很多,不过这样就是学生得到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大部分的学生也都能在混合班里获得相对更好的教育,所以我也赞成不按能力使用分班教学法。 经过作者的分析,我发现学校并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名词,并不再只是我们每天待的地方。一个学校要想办得好,有太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来了,很多甚至只是芝麻大的小细节,但恰恰是这些小细节组合起来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好坏。细节决定成败,作者一丝不苟常年的调查分析让人佩服更让人感动,我们不能永远只活于表面,虽然枯燥,但正如我一个高中老师所讲,做学问的人就应该经得起枯燥,应该学会冷静的分析与思考。作者所研究的虽然是美国八十年代左右的教育,但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中国教育思考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