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中道德与法治多元化作业设计与研究》研究课例

(2020-02-14 12:17:33)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我与国家和社会”中“认识国情,爱我中华”与“法律与秩序”部分:“知道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2)整体感知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是第六课的落脚点,在之前了解了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基本特点及现状,认识到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应该去积极面对的态度去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本框则重点探索解决途径,落实“怎么做”这一内容,本框题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两方面进行了阐述。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合理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选择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2.学情分析

  学生对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有所体验,对绿色生活方式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所了解。但总体来说,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本质认识深度不够,具有一定片面性。对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内涵了解不够全面,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理解不深。生活中,生态文明意识也在学生们内心逐渐形成,对生活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事件或行为也有所耳闻,自身也能积极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但仍有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生态意识淡薄的行为。

二、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形成绿色发展理念,认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能力目标:

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生态文明和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增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环保理念的意识和能力。

3、知识目标: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措施;知道绿色发展的意义,理解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教学难点】理解绿色发展道路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途径

【教学方法】情境体验,理例结合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

  思考:你有什么感受,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追问: 人类究竟应该如何开发利用自然?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带着问题我们来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并进行思考及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仅能够直观的感受到人类在发展的同时对于自然的索取及破坏,有助于回忆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顺利的导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即探求解决之道。

  (二)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

  活动:“运用你的经验”阅读分享

  出示教材中的资料

  讨论与分享:阅读诗文,你能想象怎样的生活图景?你认为上述两幅图景蕴含着怎样的共同意境?通过对比,你更愿意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

  结论:《饮酒》展现了悠然自得的生活图景。《天星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画面,体现了人渴望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图景。两幅图景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学生活动]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对故事的认识。

  【设计意图】

  通过“运用你的经验”引导学生联系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及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联系及不同角度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顺利导入本课主题。

  第一目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教师活动]

  (1)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教师利用图示讲授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自然为人类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伤害,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补偿和修复。

  提问:人与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请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结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学生听课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直观呈现人类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这一环节呼应导入环节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寻维持平衡的方法和标准,为进入下一环节进行铺垫。

  [教师活动]

  (2)和谐共生要遵循自然规律

  活动:阅读感悟

  出示教材中的材料

  提问:同学朗读并分享感悟

  结论: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学生活动]

  学生朗读材料并分享感悟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料,通过学生朗读及分享感悟,引导学生能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即人类及地球的角度来看问题,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及大局观。

  [教师活动]

  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行性

  活动:你的选择

  出示图片组织学生活动

  一个牧场,牧民有两种方案,一是适当的控制自己的牲畜头数,尽量与牧场的承载力相适应;二是尽可能多的增加自己的牲畜头数……

  结论:

  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学生活动]

  学生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进行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活动中会彼此发生思维的碰撞,相互反驳及接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全面、辩证看问题的能力。在相互分享的过程中,学生易于掌握可持续发展,我国资源环境基本国策的内涵。

  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

  1.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播放视频《美丽中国说》

  请思考:

  1.怎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视频中的故事带给你什么启发?

  总结: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我国在应对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进步。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播放《美丽中国说》这一视频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前一部分所有知识,又启发学生对后面所讲绿色发展道路有所提示,此视频贯穿后面内容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熟悉背景材料,有利于后续环节的开展。

  第二目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教师活动]

  2.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途径

  活动:探究与分享

  结合视频和书中材料,请思考:

  1.余村走过两条不同的致富道路。请你比较一下,两条道路有什么不同?

  2.余村是如何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

  结论: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并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及材料,完整的呈现出余村两条不同的致富道路以及优劣之处,学生在探究分享过程中,培养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比较两者的不同从而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教师活动]

  活动:你来选一选

  思考:如果是你,会选择哪个城市作为你的生活环境?请说明理由。

  讨论与思考:B城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吸引并留住人才?

  结论: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及图片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思考,自行内化知识得出结论。通过合作学习,积极探索绿色发展道路的实现途径,深化对绿色发展道路的认识和理解,将抽象宏观的问题趣味化,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欲望。

  [教师活动]

  活动:合作与分享

  结合视频和书中材料,请思考:

  1.为什么塞罕坝从“美丽高岭”变成“黄沙漫漫”?为什么它又从“沙地荒原”变回“林海绿洲”你从中得到哪些启发?

  2.走绿色发展道路,国家和我们还能怎么做?

  出示系列图片

  结论:

  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秀、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只有严格的制度、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再次结合视频,深入剖析塞罕坝问题,并通过系列图片展示各种创新和探索。这一部分作为本单元的结束环节,也结合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培养学生整体联系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最后联系自身谈谈自己身体力行的方法,达到导之以行的目的。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瓶颈,为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共筑生命家园,走一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作出自己的贡献!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结合板书,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重难点知识,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达到导之以行的目的。

四、本节课多元化作业设计:

1.数字化作业:利用网络查阅并整理国家(或家乡)各项环境质量指标数据。

2.实践作业:让学生去做一份调查调查我们的人口、资源、环境现状,有了亲身的感受,就能够对所学内容充满极大的兴趣,从而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3.生活型作业:观察生活,并发现身边有哪些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象和行为。

4. 设计一条警示人们要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宣传标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