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祁新龙《宣和四年》

标签:
杂谈文化 |

读祁新龙《宣和四年》
中国历史上英雄辈出,忠臣代现,为中国历史添加了绚烂的色彩。但不可忽视的是,佞宦奸臣也是层出不穷,不胜枚举:秦朝的赵高,唐朝的李林甫、杨国忠,宋朝的蔡京、秦桧,明朝的严嵩、魏忠贤,清朝的和珅......这些佞宦奸臣比较一致的特点,就是把持朝政、结党营私、敛财纳贿、陷害忠良。其结果,都是使国家陷入动荡、战乱,甚至改朝换代。
说起奸臣,历朝历代的人,无论是官还是民,无论是知识阶层还是目不识丁的劳动者,无不切齿痛恨。但奸臣佞宦却总能突破重重阻碍,占据高位,做那些祸国殃民的事,那奸臣是怎么产生的?奸臣是怎么上位的?奸臣怎么就能随心所欲地干那些坏事?
细察历朝历代,逢是得势的奸臣佞宦,他们的身后实际上都站着一个昏聩或软弱的君王:秦二世之于赵高、唐玄宗之于李林甫杨国忠、宋高宗之于秦桧、明世宗之于严嵩、明熹宗之于魏忠贤(清高宗乾隆例外,他之重用和珅,有他制衡朝臣的目的,也有他为己服务顺手的原因)......这些君王,要么疏于朝政,热衷声色犬马;要么好大喜功,刚愎自用;要么不具备秉持国政的素质,看不清事情,分不清好坏,拿不了主意。这就给了奸臣佞宦以可乘之机。客观地说,奸臣佞宦都是有些本事的。仔细观察奸臣佞宦“成功”之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他们往往通过工作业绩获得一些重臣的赏识,进而得到君王的认可,这一时期他们是能干的、乖巧的,奸臣的本性只露端倪,并未完全暴露。第二阶段,一旦上位,他们便迎合君王,排斥异己,以期“万千宠爱于一身”。第三阶段,当他们确认自己的地位已经稳固之后,便“拉大旗做虎皮”,肆无忌惮地去祸国殃民了。而如果君王是李世民之类的“明君”,奸臣之路基本上只能走到第一阶段。因为“明君”是有正见的,是不易被左右的,他们绝不会给奸臣佞宦以滋生的土壤。
所以,结论已经出来了:奸臣佞宦是君王制造的。当然,是昏聩的君王。
结论有点残酷,但这就是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