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郭德纲《郭论》

(2020-06-16 14:57:38)
标签:

杂谈

文化

                                              读郭德纲《郭论》

                                    读郭德纲《郭论》

       现在的人,但凡出点名,都爱写书,无非是两个目的,要么,告诉别人自己是怎么成功的,中间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难,成功来之不易,不用羡慕嫉妒恨,学我的样,你也可以的;要么,就是把自己对各种事情的看法告诉大家,这事儿要这么看,那事儿要那么看,把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宣传给别人。我其实对对过往的名人写的书,像随笔呀、散文呀挺喜欢的,那些名人是靠学问靠成就出的名,所以写出来的东西知识渊博,文笔洒脱,随便写点什么都透着学问。但当下名人太多,而此“名人”非彼“名人”,靠的是曝光率,靠的是一些人的“捧”,写的东西也不能说不好,反正我写不出来,但读起来总是差把火,少点厚重的东西。

       前不久,朋友送了本书《郭论》给我。拿起来一看,书的封套上印着郭德纲的头像,笑嘻嘻的。

       对郭德纲的印象一直挺好。十年前在济南听过他的相声专场,觉得他的相声和流行的不一样,表现形式更传统一些,演员的功底也要求更高一些。后来才知道,郭德纲乃侯宝林一派的传人,这么多年还始终坚持着追求相声的本真。基本功特别扎实,说、学、唱的功底特别好,传统的戏曲、曲艺学得特有味儿,这一点可以说是直追侯大师。印象好是印象好,说到写书,还是有点固执己见,觉得未必能写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来。但随手一翻,不得了,还真被里边的内容吸引住了。

      《郭论》的内容挺杂,有明清历史掌故的钩沉,有曲艺界前辈的轶事,有京津地区的吃喝民俗,也有中国古代名著的解读。写得拉拉杂杂,但拉杂中透着史料的翔实,每句话都还经得起推敲,同时,用的是相声语言,平实而幽默。其实我看重的,不是郭德纲写得什么题材,而是怎么写的,写的水平如何。平心而论,看了《郭论》,才知道郭德纲是个有文化的人,虽然他一再声明自己没读几天书,但这正是让我敬佩的地方。

       过去从事曲艺、戏曲工作的前辈、大师,都是没有上过学,没多少文化的,像侯宝林、梅兰芳、新凤霞等等,但是这些人之所以成为大师,就因为他们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学习知识、文化。有字书念得好,无字书念得更好,你只能说他们没上过学,不能说他们没文化。而这种文化,是得益于对艺术的追求,得益于对事情不满足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执着,得益于用心与积累,既实实在在体现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也体现在他们的著述中。大师之所以是大师,是因为他们是在人生境界和哲学的层面达到了一个高度。郭德纲的学问虽然不及其师祖,却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在他的身上,似乎看到了中国传统相声的希望和未来,希望他能挑起这副重担。

       其实,文化修养不是只有在学校才能获得。只要留心,处处皆学问,事事皆为师。关键是一个“悟”字。鲁迅由医改文,不只是杂文和小说写得好,他的文学史研究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郭沫若也是弃医从文的,不仅诗写得好,戏剧写得好,而且历史研究及考古均可称道。我的母校兰州大学教授朱子清,学部委员,化学大家,据说业余时间随手一弄,便出了一本关于明清小说戏剧版本考据的专著。这些人之所以在跨领域里都有卓著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们悟透了物之“理”,在哲学的高度上贯通了。从这些大师身上,我们可以领悟很多,从郭德纲及其老艺人身上,我们也可以领悟很多,而这,恰恰是目今社会所缺乏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