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2019-09-15 23:54:57)
标签:
教育 |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宝塔区王家坪小学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小学生年龄一般在6?12岁之间,在发展心理学上属学龄期。在心理发展的健康问题上,小学生有以下几点是比较突出的。在小学阶段,儿童的大脑在不断地发展,尤其是与高级心理功能有关的额叶。在学龄期其认知功能有很大发展,表现在感知觉与观察力的发展,发展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概念逐渐复杂化,逐渐将自我分化为身体的自我、学业的自我、社会的自我;所以高年级学生则的回答会涉及个性品质、兴趣、特长、社会角色等来介绍自己。
总之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个性初步成型的阶段,一些不良的行为方式或习惯可能会影响到一生的人格健全和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谈三点自己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每个人在学习、生活中都会碰到一些问题。遇到烦恼时,小学生的心理是充满矛盾的,这将影响他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这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才。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要深入了解,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去倾听、理解学生遇到烦恼,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正确的引导,我们要耐心地引导学生走出困境,让他们找到人生的正确方向。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我们老师的爱,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树立一种感恩的思想
树立感恩思想,要关注日常生活小事,从学生身边树立学习榜样,让学生感恩的思想在情感激荡中绽放。树立感恩思想要成为一种习惯。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感受他人的付出与关心,感受生活的灿烂和美。关爱生命,懂得珍惜,健康快乐,和谐发展。塑造孩子的奉献精神,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三、开设一个倾诉的空间
追求心理健康,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对自己信任的人能够敞开心扉,遇到心理失衡时,愿意接受别人帮助或进行心理咨询。让孩子能敞开心扉渲泄情感,才能有的放矢地引领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当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采取哪种方法,我们的目的始终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开发自身潜能,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关系到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大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程。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把心理工作者的角色融入到我们的教师角色中,把两种角色有机的结合,给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