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2019-12-26 14:36:35)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研究 |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发放问卷,调查研究。
2019年8月,我在希望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96份,回收96份,有效率100%,从留守学生的心理、学习、生活、性格等方面入手共拟定了38个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数据统计分析, 2019年10月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报告集中反映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孩子需要进行健康的心理、思想道德教育,为课题制定科学具体的实施方案提供了依据。
现将问卷中反馈的情况作如下的分析
(1)留守学生的在校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令人堪忧。
针对留守学生在校的学习、学习环境等方面,我进行了相关的询问,调查的结果令人担忧,在第一个问题中,在学习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困难,而如何处理困难这个问题上时大都方法单一,且自我中心严重,但当学习成绩不好时,大部分的留守学生都会将原因归就于是没有家长的关爱和指导的缘故,同样,做了错事后被批评,留守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听完就算”这一点,这些说明大部分的留守学生对待错误的态度是令人担忧的,其中的原因一是由于监护人的教育方式上存在问题,二是平时受父母的教育过少,受老师与家长的引导过少。这些同样说明了留守学生的自我中心是很严重的,而且大部分的留守学生在性格上已逐渐趋于内向化。
(2)留守学生的身体健康,自理的能力较强。
针对留守学生在监护人家中的饮食与处理能力方面,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进行了相关的问卷,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大部分的留守学生都有良好的吃饭习惯,能按时吃饭,在午饭的荤素搭配中,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进行合理的荤素搭配进食,平时,留守学生都能经常或是偶尔吃到新鲜的水果,其次,留守学生的身体状况也大都良好,而在做家务方面,经常做,在洗衣服和做饭方面,会一种或两种,且大部分的留守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玩。
(3)留守学生的监护方式令人担忧。
我发现,留守学生大部分都是隔代监护,或由亲戚看管,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或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方式。这一监护形式具有以下特点:由于监护与被监护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使得监护者在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
(4)留守学生由于留守的缘故,心理与性格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
对于留守学生的心理与性格,我们不难看出,留守学生由于与父母长时间的分开,缺少亲情,在他们的心中总觉得社会上的人情世故很淡,所以对别人的关心总是会无所关注,甚至是产生一定的误解,以至造成了性格的孤僻,说明留守学生由于留守和部分外因的缘故,致使他们在心理和性格方面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令人担忧的,这些都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总之,留守学生由于特殊的监护方式,使得他在经济和物质上都有一定的满足,身体状况也都较好,但是监护人已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变化成了监管,使得留守学生的学习、品行、心理等诸多方面的照顾和教育不能很好的到位,从而使得留守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性格等方面都发生了令人担忧的变化,而所有的变化都是源于留守学生留守在家和对父母的思念的结果,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必须针对根源,提高留守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提高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并争取各个方面的努力,才能使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真正落到实处。
(二)搜集材料、汲取理论。
我们设置四个档案盒(计划与总结、学习资料、教学案例、成果资料),随时随地准
(三) 具体实施,深化研究。
1、建立留守孩子的个人教育档案。对该名学生进全了详细的档案资料整理。
2、班级设立“帮扶小组”。让帮扶小组在学习和生活上帮助该名学生。
3、经常找该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趋向和思想动态,制定下一步帮扶计划。
4、不定期家访。与其监护人沟通,了解孩子在家表现。
5、引导该生自主管理。通过开展“我能行”活动,引导该生逐步形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引导他逐步形成我会做家务;引导留守儿逐步形成自觉、自律等的良好行为。
6、开展班队活动。定期开展以亲情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活动,针对学生特点,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如:“读懂母亲”、“我知道你的生日”等形式有意识地引导留守学生学会感恩,适时对留守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恩教育。
二、课题研究成果:
本课题组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绩。
学校方面: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为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通过问卷调查和其他渠道,了解孩子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状况。
2、开展针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与讲座。为帮助留守孩子健康成长,为留守孩子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由负责心理教育或者德育教育的教师在活动课上对留守孩子进行启发和引导,使留守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都能得到及早、及时解决。
3、建立与家长沟通的“绿色通道”。父母在孩子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孩子把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上的琐事跟父母进行沟通,有助于学生对情感的渴望,也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更重要的是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让学生明白父母是为了让他有个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才离开他,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学校向所有的家长公布专用电话或电子信箱,要求学生家长每周至少与学生通一次电话,定期保持联系。
留守孩子方面:
1、调动“留守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都能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能有意识、有计划地使用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并把这种意识和计划内化为自觉化行为,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家庭方面:
1、根据“留守孩子”家庭现状的调查,为改善孩子的家教水平,完善家长和亲子沟通的方式提供正确的依据。
2、在外打工的父母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之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使孩子健康成长。
3、创建一个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有效的家庭学校合作关系。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理论方面:
1、农村留守儿童问卷调查分析报告。(调查研究报告)
2、留下希望,守住幸福——让儿童在快乐中成长(论文)
3、关注留守儿童细现状(经验交流)
4、外出农民工留守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其对策初探。(论文)
5、家访记录表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1、例如留守儿童思想复杂且隐蔽性强,不容易被学校老师发现;
2、“留守儿童”问题没有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宣传力度不足,社会配合不够:
3、教师的工作繁重,倾注的精力有限,经济上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四、下一步研究计划:
1、深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课题研究。
2、积极进行走访,及时了解留守孩子的情况,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留守儿童”时刻被人关心的浓厚氛围。
3、积极进行家访,与其监护人经常沟通,做到家校联合,同时开通爱心电话,引导孩子与其父母进行电话沟通,通过电话沟通加深孩子与父母感情。
4、做好已有研究成果的推广工作,让成果得以运用推广,在运用中深入研究。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弥补人间亲情,撑起健康成长的“保护伞”。
5、继续做好课题的深入研究工作。通过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宣传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现状,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的好做法、好经验,宣传爱心人士的先进事迹、优秀品质,营造全社会都来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
五、主要创新点:
我摸索出了如何做好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正确引导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的健康的心态。
六、存在问题:
1、由于资料来源方式受限,研究的资料不够丰富、不够全面,给研究结论的形成带来一定困难。
2、我们采用经验总结法,由于我本人理论水平有限,对于模式的阐述缺乏一定的理论高度。
七、可预期成果: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全面提高学校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为直接目的,以留守儿童终身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宗旨,小学学校教育忽视培养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弊端,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晃对策研究 》课题的实验研究选题立意高远,理论依据阐述充分,研究内容相当充实,研究方法运用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提出的研究结论十分公允,并且十分明确还存有哪些值得深入探索的困惑。
探索出了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找到了不良行为习惯的解决策略,对典型学生的个案研究取得一定成果。转变了家长的观念,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促进了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