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读《四时读书乐》之《夏》篇
(2021-02-10 09:20:39)
标签:
教育情感文化历史 |
记得有这么一首小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都是人间好时节。”其实,一年四季,只是时序的轮转,哪有日子的好坏之分?读书也一样,只要心中有书,热爱读书,一年四季都是读书的好日子。不是吗?我们来看《四时读书乐》之《夏》篇。
原诗如下:
试着白话一下:
修长的青竹密密麻麻,枝叶罩在屋檐上,绿油油的桑树围绕着屋子。我的书房清幽安静,在阳光的映照下,非常亮堂。
夏日的白昼长了,吟读罢诗书时,树上的蝉儿已开始鸣唱,夜晚读书,灯花落下,不知不觉已是深夜,小虫儿都冲着烛光飞入帷帐。
拥书高卧北窗之下,感觉自己同远古羲皇时代的人自由交谈。这都是沉浸读书之中才能得到的乐趣啊。
读书的快乐真的是无穷无尽,如同在这盛夏,吹着南风,抚着瑶琴,弹奏一曲。这样的感觉确实无比美妙!
这首诗写出了夏季的季节特点和此季读书时的独特感受。所选取的场景都很有代表性,都是夏季所特有的事物。桑竹在夏季是最繁盛,最有生命力的。旺盛的生命象征着作者的求知欲如同桑竹一样强烈。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暗含气节高尚虚心的寓意,是中国文化里具有君子特点的植物,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读书人的精神生活追求。桑树是经济作物,叶可喂蚕,果可食用,木可做家具,代表物质生活。夏日的阳光直射,照进小屋,亮度也强,屋内光线也好。
蝉是最具夏季特点的昆虫,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蝉儿在日中时分是静寂的,到了傍晚时分才拼命地一个赛一个地嘶鸣。所以,“蝉鸣树”不单描写的是一个场景,应该也指的是时间。就是说主人公读书读了一整天。尽管夏日很长,读书人的注意力专注于书上,忘了时间,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傍晚时分。晚上呢?所谓“夜者日之余”,挑灯夜读也是十分有趣的事情。时间长了,蛾、萤一类的小虫子都飞入帷帐中来。“飞蛾扑火”,晚上,蛾子都喜欢飞向有亮光的地方。作者是夜以继日地读书啊。
为什么要卧于北窗呢?大概在夏季是屋子北窗比南窗稍凉快一些吧。于羲皇时代的人为伴,只是因为熟悉了解读书的乐趣。传说中,羲皇演绎八卦,代表着中华文明的初源。“侣”是“以……为伴侣”的意思,是意动用法。和羲皇时代的人为伴,用现代比较广告式的话语说,就是“和古人交友,与文明对话”。
读书的快乐是无穷的,怎么说呢?特别像在炎夏的日子里,吹着凉风,轻抚瑶琴,弹奏一曲,那是多么愉悦的享受啊,令人舒畅,让人陶醉。
时序可以变化,季节可以转换,但惟一不变的,却是读书的乐趣。
正是:
桑竹四围斋映光,
昼夜勤学吟华章。
熟稔书乐卧北窗,
薰风瑶琴一曲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