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读《四时读书乐》之《冬》篇
(2021-02-08 10:08:17)
标签:
教育情感文化 |
古往今来,谈读书思考的话题长盛不衰,有论读书意义的,有论读书价值的,有论读书乐趣的。的确,阅读并思考,是一件幸福的事。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翁森《四时读书乐》之《冬》篇。
翁森,浙江仙居县人,宋末遗民,不愿仕元,隐居。后建安洲书院,以朱熹白鹿洞学规为训,儒化乡人,从学者八百。《四时读书乐》是一组诗,涵春夏秋冬四篇。民国时,《四时读书乐》被选入初中国文课本。
原诗如下: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注:有的版本第六句为:一清足称读书者。
简单解释一下:
冬日时节,树叶落尽,河水干涸,群山光枯,茫茫天地间,没有装饰,一切暴露,这个季节,自己正好面对一个真实的自我。
坐在屋内,翻开书页,灯烛摇曳,光影在墙壁上晃动,夜半时分,下起大雪,茫茫一片,覆盖了屋顶,读到兴奋处,我不由得在屋内高声诵读。
地炉上,火苗跳跃,茶鼎里正烹着热茶,屋内四壁图书,我沉浸于其中。
读书的乐趣又何须到别处去找呢?天寒地冻,白雪皑皑中,从那含苞的几点梅花,不就可以洞见天地间的道理吗?
解读:
一个裸露的世界,一个赤子的灵魂。人往往会在层层包裹中迷失自我,包得越严实,离开本真越远。越冷峻的环境中,人性越真实。山河碎,国家亡。在这个大背景下,更容易激发人的思考,在这种考验下,更能够看清楚一个人的本质。
夜读,是一件美好的事情,静谧的环境下,心灵更容易打开,思维更加活跃,思想会更加开阔。灯影跃动于墙壁之上,思想的火花也随之跳跃。夜半雪大,读书读到好处,激情勃发,不禁高歌,完全进入到一种雪书人合一的忘我状态。
雪夜灯影偏冷,地上茶炉火旺,温暖中我的天地,是那四壁的图书。品茶悟人生,围炉忆沧桑,周遭四壁书,温暖一天地。精神的追求,永远是美好的,是无止境的。
其实,生活的乐趣,人生的哲理,生命的意义,就在自己身边,犯不着跑大老远去找寻,你看,雪中那几点梅花,不就能看出天地宇宙的本质吗?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终生未离开葛底斯堡小镇,但却并不妨碍他成为西方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大师之一。当然,这似乎与我们常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矛盾。但细思,行路的目的是开阔眼界,如果一个人心胸开阔了,勤奋地阅读并思考,洞见人生,获得智慧还是可以的。潜心修行的隐者,不也能成大道吗?
“数点梅花天地心”颇似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勃朗克在《天真的语言》中说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从一粒沙子看出世界,一朵野花里见到天国,在你的掌里盛满无限,一瞬间里便是永远。的确,只要你善于思考,从微小的事物中也可以观察到宇宙万物的道理。当然,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要热爱生活,从生活小处中也可以看到世间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