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登扫叶楼记》
早上读《登扫叶楼记》,作者管同(1785——1831)清代江苏上元人,字异之。道光五年举人。姚鼐弟子。有《因寄轩诗文集》《七经纪闻》《孟子年谱》《文中子考》等。
《登扫叶楼记》全文不过三百字,三段。文章简短,结构规矩。于是手自抄录诵读,不一刻即完。读完颇有感触,遂随思流而记之。
文章抄着阅读,比只睁着眼睛看,要强许多。在文章意思的理解把握方面,在用字造句的精到推敲之处,在逻辑思路的有序展开方面,都会有更多的收获。至于对生字的认识、熟悉,更不用说了——看,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而手抄,则往往不能轻易放过一字,必笔顺、读准且意通乃罢。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诚不我欺也。
言归正传。
文章第一段,写自己归居江宁,因爱而遍游胜迹,后以为尽览,遂生厌倦他游之心。“登山”“泛舟”写出游览方式多样;“南极北攀”是说足迹涉及甚广。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位喜爱山川之人。但见得多了,难免会生厌倦之心,由爱生厌,可谓审美疲劳,也算人之常情。
这一段是蓄势。不管说是结构上的引出下文,还是说情绪上的生出惊叹,都是为下文的登扫叶楼作出了很好的铺垫。于是,第二段自然而出。
扫叶楼,离家甚近而未往,可谓“灯下黑”。为什么没有去过呢?作者没说,暂未解。为什么又去了呢?表面上是友人王中子来访语及乃往。去了以后怎么样呢?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介绍。先观,景色美。势美:楼起于山巅;静美:土秀石洁树多;动美:风来叶下;色美:黄青堆叠,艳若绮绣。扫叶楼名副其实啊。后登,眼界美。江岛城村,瑰丽之景,远近尽收,一览无余。不由得惊呼“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原来先前游过的所谓胜景,没有一处能超过扫叶楼的!
这一段是起波。在第一段蓄势的基础上,顿起波澜。原来扫叶楼才是“景中俊杰”啊!登上它才明白“一览众山小”是什么意思。这段也算是点到题目了,注意,仅仅是点到。但作者之要是写景吗?显然不是。不由得想起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的笔法来。古人是善于思考的,不得出点人生哲理岂能“善罢甘休”!于是,重点,第三段“应运而生”。
第三段,泄洪。由事入理,直击人性。大概人之常情是“轻近好远”。对人,往往“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对物,往往“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对事,大多容易处理的常常不上心。这也就回答了第二段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离扫叶楼如此之近却从未去过。然后分析人性,为什么会这样?原来,地远难达,故而事先从心理上就重视,后来即使发现并不怎么样,也不好意思与人言,全当吃哑巴亏了。地近易至,则毫不在意,从心理上就轻视,就算后来发现很不错,也往往出于掩饰自己先前态度的原因而不与人言。这也就是普通的人性吧。
仅仅这些吗?非也。作者进一步由人及己,剖析自己。“自谓差远流俗”一句,可见作者自视甚高。但就是这样一个还算谨慎的人,也不免在“游山玩水”这样的事上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那在生活中其它种种事情的对待和处理上,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思维定势呢?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或许不知不觉间,自己犯的错误也很多了!
就是这些吗?非也,还有!自己今天在游扫叶楼这件事上避免了犯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有友人王中子啊。这就照应了第二段中王中子访予同往扫叶楼的内在原因。顿悟古人贵益友的原因了。
到这里,才算点明文章主旨了。登楼事小,反思事大。而作者的反思是层层深入的:人性难免有弱点,即使谨慎深思如我也难免犯错,怎么才能避免犯错,或者尽量少犯错呢?“贵益友”吧,多交一些“好”朋友吧。
那什么样的朋友才算益友呢?孔子老早就告诉我们了——“益友三者,损友三者。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