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奔跑者——读《面包与运动》

(2020-06-22 11:36:57)
标签:

文化

教育

     奔跑者——读《面包与运动》

最近看了一本《面包与运动》,旧的一本书。作者是西·伦茨,国籍标注为[西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6月1版1印。约15万字,属于一部中篇小说吧。

小说的主人公叫贝尔特,是一个长跑运动员。他的一生一直在奔跑:奔跑逃出战俘营,奔跑获得面包,奔跑获得荣誉地位,即使体力衰退,力不从心,也不得不站在跑道上,最后力竭而倒,被抬下赛场。小说以比赛开始而情节开始,以比赛结束而情节结束,余味袅袅,引发读者思考。

小说的表现手法很独特,依一个体育记者“我”(也是贝尔特的朋友)的角度,从贝尔特站在一场比赛的起跑线上写起,现场直播贝尔特的这场比赛,同时插叙他的过往生活经历,回忆和现场比赛交替出现,读者随着阅读的深入,叙述内容不断丰富,对贝尔特的了解也跟着加深。

“‘欲行百里者,九十里仅其半数耳。'——日本格言”文章开头引用的这句话让我一瞬间想起“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战国策》中的中国古语,《战国策》中又说这句话是《诗经》上说的。到底是日本的还是中国的?是不是作者记错了?算了,反正都是东方智慧吧。

又想起许多人在写文章是总爱“西谚有云……”看来这是文人的通病。西方人写文章引用东方格言,东方人写文章引用西方谚语,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消极地理解,也许是作者表现一下自己的渊博和高大上吧。当然,积极地看,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得出人类的思想智慧都是相通着的结论。

扯得有点远啦,言归正传,说这篇小说吧。作者以一个记者兼朋友的角度,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觉广阔,全面到位。

这是一场万米比赛,一上场,作者就在反复强调贝尔特不会获胜。贝尔特是八个运动员里年龄最大的,“如果失败已成定局,再玩弄策略也改变不了失败的命运。”

“我”之所以熟悉贝尔特,就是我们以前一块儿被抓进了战俘营,“我”看着他跑步逃离战俘营。后来又跟他在轮渡船上相遇,这时我已是一个体育记者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领着他观看港口运动会的比赛,他被港口体育协会主席克罗纳特看中,参加五千米长跑比赛,贝尔特展现出了长跑天赋,以领先200米的成绩夺得第一。随后他便成为一名长跑运动员,他富有天赋,又得人指点,很快就声名鹊起,人们众星拱月般地追捧他。在贝尔特参加全德运动会获得亚军后,港口体育协会主席克罗纳特的女儿特娅和他订婚了。后来他又从港口体育协会跳槽到维多利亚体育协会。接着,卡普斯塔的体育杂技团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条“星光大道”。

应该说,贝尔特成为运动员后,一开始的表现还是挺有情有义有人情味儿的。他参加州锦标赛取得年度最佳记录,授奖时,人们发现冠军不见了,原来贝尔特是跑去照顾心地善良的体育指导隆茨去了。“我”一次受伤住进医院,贝尔特参加国际对抗赛夺冠后面对记者采访的感言却是问候我,祝福我的身体尽快复原,恢复健康。

但是,当光环笼罩着他,荣誉环绕着他时,在奔跑中,贝尔特逐渐迷失了自我,环境变,人也变,恶之花慢慢开放。“一个人被一种压倒一切的欲念所伤害时,他就什么也不顾。”他赌博,挪用钱款,在担任维多利亚协会商店经理时,在账目上开支过大,预支钱款。爱情上,他抛弃了特娅,又让卡拉失望。他置友情于不顾,为了赢比赛,不择手段。比赛中算计竞争者多恩,暗中踩向多恩的脚后跟伤害他,让人误以为这是一次不幸事故。

“我”劝头顶德国冠军、欧洲冠军和新纪录保持者多项荣誉的贝尔特及时收手,急流勇退,但他无动于衷。

最后,在离终点还有七十米的时候,贝尔特摔倒了,眼睁睁看着对手们一个个从自己身边跑过,但已无能为力,他被人抬下了赛场。这暗示着,他的一切都结束了。

这部小说通过对贝尔特奔跑的叙述,引发读者对问题的剥析,对人性的开掘,对社会的思考。

贝尔特的蜕变,有其个人自身的原因,他定力不够,忘了“初心”。信奉“谁要赢得一切,谁就必须付出代价”的人生观。当然,贝尔特是一个人,他有他自己的独特,但这独特的背后,有没有人性的一种共性在里面呢?

贝尔特的蜕变,还有社会帮凶的因素。“他落到如此地步,不是他单独一个人的过失,我们每个人都对此负有责任。我们曾经以鼓动和期待唆使过他,我们曾经向他献过花环,使他心迷神醉,这花环也是献给我们自己的。我们曾经卖力地一起旋转螺钉,直到把它紧紧拧牢。我们狂热地所表示的信任,比他所干的事情还要糟糕。他在我们的掌声中忘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错误地以为他得到了像人寿保险那样的保证。”其实,贝尔特的奔跑,就如赛马场上的赛马一样,仅供人一娱。其他相关者也只是想利用的长跑来攫取利益。

文中多次写到鱼,或许这是一种暗喻:人在生活的某些情况下,就如同鱼儿一样,挣扎而无效。命运是残酷的,让人无可奈何的,任何企图逃脱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又想起《西游记》中的那只猴子,再怎么折腾,也翻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

小说的描述是当时那个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阅读后你会有深刻的体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