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儒林外史《应物兄》

(2020-04-10 22:07:17)
标签:

文学

小说

分类: 现当代小说名著

现代儒林外史《应物兄》

 

李洱算不上高产作家,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只写了三部长篇小说。

2001年发表的《花腔》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生死之谜为主体,写出了历史的谜雾重重。小说出版发行后,震惊文坛,被称为“先锋文学”的正果,2005年入选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终评名单。

2004年发表的《石榴树上结樱桃》,让他的名字广为人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时曾将该书的德文版作为国礼赠送,并点名要与李洱会谈。默克尔说,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乡村的变革,看到了中国乡村与全球化的紧密联系。

2018年,李洱花十三年时间创作出版了《应物兄》,并在2019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应物兄》围绕程济世先生的归国和济州大学太和儒学研究院的筹建,以应物兄为主角,串联起1949年以来三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借鉴经史子集的叙述特点,记叙了形形色色的当代人,尤其是知识界的众生态。所有人的命运都围绕着主人公应物兄的生活而呈现,应物兄身上也由此积聚了许多的灰尘和光芒,失败和希望。

小说各篇章撷取首句的二三字作为标题,尔后或叙或议、或赞或讽,或歌或哭,从容自若地展开。各篇章之间又互相勾连,不断被重新组合,产生出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与意义。它植根于传统,实现的却是新的诗学建构。小说的叙事视角非常复杂,有有限叙事,也有有限全知叙事;有第三人称,也有第二人称,还有第一人称;有外在视角,也有内在视角。故事的叙述者是应物兄,他既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也是化入作品中的作者。

《应物兄》的出现,标志着一代作家知识主体与技术手段的超越。李洱启动了对历史和知识的合理想象,并将之妥帖地落实到每个叙事环节。于是那么多的人物、知识、言谈、细节,都化为一个纷纭变幻的时代的形象,令人难以忘怀。小说构成了一幅浩瀚的时代星图,日月之行出于其中,星汉灿烂出于其里。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本书中发现自己。

李洱小说特别有意思的地方是以知识分子作为刻画对象,对各种风格语言的熟练运用。在小说语言相对粗鄙的当下,《应物兄》恢复了现代中文小说自诞生之日起便具有的特色,即知识分子书面语传统,而且将这种书面语赋予了全新的现代性和当下性。

李洱说:儒学是应对世界的最重要的学问,中国的所有学说当中,儒学跟现实的关系最密切,儒学它本身处理的就是现实问题。在中国传统语境中,应物之名隐含着一个大追问,那便是传统儒学如何顺应复杂的日常世界。《论语》一开头就是有朋自远方来,要应对外来的人和事,然后他感到快乐。小说主人公要应对各行各业的人,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应对万千世界,即应物。他要接触官场、商界、海外人士、江湖人物,人们只要处于中国文化的内部,充当某种角色时,这些人都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家国情怀、个人与世界,知与行都处于儒学内部。

小说以应物兄为名,并不断对应物二字做解说。小说中,应物兄的名字因为一本儒学普及读物而阴差阳错地从应物变成应物兄,程济世调侃他是以物为兄,敬畏万物,然而事实是,从一出场他即在疲惫地面对那个一直在努力塑造他的巨大生活世界,对于的应对,应物兄进退失据,此岸与彼岸、庙堂与广场,学统与道统,反躬自省与随波逐流,这些对立的范畴让他留恋,又让他抗拒,而他越是投入太和研究院的事务,距离应物无累的逍遥之境就越远。从道义与个体命运的角度来看,应物兄无疑是失败者;从深度介入日常生活的经验范畴而言,他又堪称悲壮的英雄,小说借助他营造儒学传承中的因、革、损、益及当下命意,链接出三代知识群体和整理个士林的顽疾,辐射出从庙堂到江湖、从跨国资本到贩夫走卒的广阔生活世界,从而做到了将历史深度与价值关怀融入此在与日常经验的组织肌理中,并给予有效处理。

小说透过儒学学者应物兄的眼睛看到,筹备儒学研究院如何从文化事业一步步演变成为国内外企业家的经济问题和政治家的政绩工程,着意展现了三代知识分子遭遇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双重困境,知识分子遭遇知与行、公与私等问题时的戏剧性情景。对故国故园念兹在兹的硕儒程济世,致力于在儒教与现代性之间建立有效的阐释路径,然而他的意欲返乡给故地带来一番无法预料的变故,他自己也被家庭、子嗣的生活之网所困。乔木、费鸣等高校人文学科教师一面传道授业解惑,一面不免为俗物所累且已学会随世俯仰,然而这种权变之下却是应物兄那如丧家犬般无家可归之叹。将儒学作为政治资本的栾庭玉、葛道宏、董松龄,儒学搭台经济唱戏的季宗慈、铁梳子、黄兴等人,他们的政治抱负和财富梦想也都汇聚其中,左奔右突,兴风作浪。

小说中所有的人几乎都包含着美好的愿望,即便是坏人也有其目的的合理性。有对知识分子、文化官员、商人等各色人物的批判、嘲讽和质疑,也有对其的理解、同情和悲悯。他生活过、爱过、恨过,而且知道为何爱,为何恨。李洱把自己放进每一个人物里,人物的进退维谷就是他自己的进退维谷。他不会刻意地去批判什么,而是首先体会到人物的难处,体会到知识分子的困境,当作者把自己放进小说后,读者就会随着作者的视角和主人公感同身受,知性地去感知生活。

  《应物兄》是一本黑色幽默之书,好玩,有趣。人文社科高校圈里的人读了十分畅快,大儒们的各种亮相出场令人禁不住想要对号入座,内敛式幽默,常让人于字里行间忍俊不禁,堪称现代版的“儒林外史”。《应物兄》是整部小说的整体性的反讽。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社会现象,生活现象,反讽之笔,俯拾皆是,时时令人哑然失笑。

这本小说不太好懂,包含儒学、道学、佛学、西方哲学、生物学、建筑学、语言学、历史学、堪舆学、艺术、医学、书法、植物、动物、器物、食物等各种庞杂的知识,呈现一种知识叙事。要想大体上读懂文字,常常需要查查资料百度一下。当然,只要你能耐着性子读下去,收获自然是蛮多的,渐入佳境,就不忍释书了。

  李洱说他这一辈子计划写三本书,关于历史的《花腔》,关于现实的《应物兄》,他希望十年后能拿出第三部小说——关于未来。

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因为有太多的庞杂的知识而延伸了小说的长度,让人读起来很累,也会觉得很无聊。我以为,这部大作,减少一半,或者写成总页数六七百页的上下册,会更精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