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高加索三国行(三)巴库一日游之三:里海边漫步、游老城区

原文地址:高加索三国行(三)巴库一日游之三:里海边漫步、游老城区
下车漫步游里海海滨大道。


里海上远处一座如皇冠的建筑,叫“水晶宫”,这是欧洲歌手大奖赛场馆,是一座位于阿塞拜疆巴库的多功能场馆。巴库水晶大厅于2012年为欧洲歌唱大赛建造。 其现代而独特的设计融合了玻璃元素,使其在巴库海滨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格。 它因2012年承办欧洲歌唱大赛而获得国际认可,并作为音乐会、体育赛事及其他活动的举办场地, 获得欧洲第一的国家赛事场馆。可惜离得太远了,不能看清建筑细节。

国旗广场。

这群炫目的玻璃摩天大楼坐落在巴库大道的东端,巴库大道是这座城市的海滨长廊,它们看起来像是直接从迪拜延伸出来的,但定义了巴库由石油资助的城市规划的新阶段。巴库港、新月湾和白城等项目体现了巴库对当代城市发展的决心,同时亦不忘从其文化传统中汲取灵感。
已经于2023年底完工的新月湾开发项目,以一座32层的弓形豪华酒店为特色,反映出里海水域的剪影。它的灵感来自于阿塞拜疆文化中一直存在的新月符号。展望未来,这些项目将继续展示巴库的建筑实力,并为其正在进行的建筑之旅做出贡献。

巴库的标志性建筑-火焰塔(FLAME TOWER),是由三个火焰形状的塔组成,每一个塔都有不同的功能,呈现三角形的形状。高达 140 米的巴库火焰塔将会成为周边地区的制高点,也是巴库天际线的亮点。火焰塔是三座独立的大厦,一座是酒店、一座是写字楼、一座是公寓。其中一座的酒店是全球连锁、著名的费尔蒙酒店。三座火焰状的大楼外墙是蓝色镜面玻璃,2012年竣工。建筑设计成火焰状,据说是为了展现巴库历史上对火的崇拜。


莲花造型的购物中心。




巴库古城,坐落在市区边上的高地上,方圆不足两平方公里,建于希尔沙赫王朝,距今五六百年。古城街道狭窄,被城墙包围,有世界文化遗产希尔万沙宫、少女塔、古清真寺、沙马赫门等。

进入古城,看到一尊雕像,是阿塞拜疆现代作家瓦希德的巨型头像。

其实他的真名叫阿里阿加·马梅德库利·奥格。1895年2月17日生于巴库Macaзыр区一个木匠家庭。1916年他出版诗集《贪婪的果》时用了阿里阿加·瓦希德的笔名,这个名字含有唯一、第一的意思,这本诗集给他带来崇高的荣誉,笔名就一直沿用下去。

他曾把很多东方文学翻译成阿塞拜疆语,是阿塞拜疆近代最为有名的作家。老城里的雕塑是他的头像,这个雕塑不是因为瓦希德有名,而是因为雕塑的这个头像如果有密集恐惧症的话会被吓个半死。头像除了脸部正面和耳朵,其他地方连带着脖子全都是密密麻麻的的树枝、人像,这些人像都是他的作品里的人物,后脑勺正中坐着4个人是他生前的同事。





我们的团员走丢了,领队老师去找他,我们在城内的袖珍图书博物馆等候。

袖珍图书博物馆内展示着许多袖珍书籍,其中有一个书架上是中文袖珍图书。

导游说这微型书只有0.75毫米,22页,全世界只有200本,实际上是日本用电脑制作的微雕作品。可惜我拍不了微距,不清楚,凑合看吧。

巴库的老城。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城内有众多名胜古迹,如11世纪建造的瑟纳克卡尔清真寺塔,12世纪的克孜卡拉瑟塔楼,13世纪的巴伊洛夫石堡,15世纪的希尔凡王宫及17世纪的汗王宫殿至今保存完好。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巴库墙城及城内的希尔凡国王宫殿和少女塔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根据《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全》的要求,入选世界遗产的标准为必须是“人类历史的典范”,老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是:“巴库古城的建筑深受拜火教、萨桑王朝、阿拉伯、波斯、希尔万尼、奥特曼和俄罗斯文化的影响,是古代城市整体布局和古代建筑中杰出而稀有的典范。

老城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1846年以前,巴库只有古城一部分,古城的建筑大都采用黄色石头做外墙,最厚的可达2-3米,非常坚固。巴库缺土,不长树,直到1850年巴库采油富裕后从高山运树运草来改造,才有古城外的建筑。自那时起巴库被分为内城和新城,内城街道狭窄,被老城墙包围,是巴库的核心区域。新城位于内城的南面,完全是一个用石油财富建造出来的新巴库。

现存老城格局是12世纪希尔凡王朝定都后形成的,视野里厚实的城墙、古典的房子、带有坡度的道路,无一例外的被石头这种主材铺满,典型的欧洲式的城堡,看来今天高加索三国一直在向欧洲靠拢是有历史渊源的。

走进希尔凡宫。王宫建在老城内的山丘上,依据起伏的地势,优雅地散落在老城的最高处,因其建筑风格独特,内部装饰精美,曾被誉为“流淌在石头上的交响乐”。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它见证了巴库古城的沧桑变迁,承载着无数历史的记忆与故事。

希尔凡宫是阿塞拜疆巴库城的标志性建筑。建于15世纪的希尔凡宫,是一座典型的阿塞拜疆式宫殿,是巴库城的标志性建筑。其他古迹还有瑟内克卡拉清真寺的高塔和巴伊洛夫石堡等。

希尔凡宫建筑群是12世纪“希尔凡沙赫王朝”定都巴库后陆续修建的,其主要部分在15世纪由哈利卢拉一世及其子嗣完成。由于历史变迁,王宫屡毁屡建,到了后来几乎变成了一座废墟。

巴库城高高耸立于港湾之上的城市的最高部分,以其被称作王(沙赫)宫的漂亮宫殿而著称。它真正建在突出的悬崖上,具有皇家的豪华和不同寻常的富丽堂皇。所有的一切都用闪光的削平的石头做成,彼此连接精巧之极,无论从哪个地方都辨别不出接缝。

建有宫殿的地段和它毗邻的建筑物形成三个位于不同高度层面上的院落。宫殿本身位于第一个层面上。宫殿的主要入口有门楼装饰,设在宫殿的西面。门楼的阶梯通向圆顶的高高的八角形大厅。这个大厅的两道箭形的门洞通向宫殿的东边和南边部分,大厅圆顶下的其余各面分别建有高高的箭形壁龛。

第二个层面——比王宫和基万汗宫稍低一些——是赛义德·阿西亚·巴库维陵墓。这是一座八面体的建筑,建筑的上部是八面拼成圆锥形的幕形顶盖。民间传说认为,赛义德·阿西亚·巴库维陵墓里埋葬的是希尔凡沙赫哈利卢拉的一个宫廷科学家,他从事医学、数学和星相学研究。这座建筑物更多的是以“苦行僧陵墓”而闻名。


清真寺。



在清真寺内导游科南唱起了圣经,穹顶的回音非常好。

后院、果树。



第三个层面坐落着1435年修建的希尔凡沙赫陵墓群。陵墓建筑为圆顶,装饰有浮雕的六放星。通向陵墓的入口要穿过一个箭形拱顶的门楼。门楼上部的石头上刻着花和叶子,下面则用阿拉伯组合花字刻着以下内容的两行铭文。



在建成以后的几百年间,希尔凡宫自然而然地成了许多历史事件的见证者。萨非王朝曾统治过巴库,1578年,巴库又被土耳其人占领,到1723年彼得一世的军队攻占巴库时,宫殿的南面和东面受到破坏。宫殿的这种废墟状态一直持续到19世纪,1857年,它被转交到俄罗斯军事机构手中。军事机构对宫殿进行了部分修缮,并同时对它进行了彻底重建,使宫殿建筑成为了军事装备仓库。这座作为伟大的历史文物的宫殿的重建工作花去了巨额的资金。十月革命后,阿塞拜疆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新政府决定成立一个艺术和古迹文物保护委员会。于是,从1932年开始希尔凡宫开始进行整理修缮工作。

15世纪时希尔凡的首都是舍基--不仅是后高加索也是整个近东最大的城市之一。最初这里是希尔凡沙赫的宫殿,但后来出于一系列的政治考虑,希尔凡沙赫哈利卢拉一世将自己的落脚地选在了巴库市。

希尔瓦沙宫殿部分现在是博物馆,这里展出了王族的珍贵文物和用品。


少女塔坐落在巴库古城中心,濒临里海,建于12世纪,巴库地标性建筑,阿塞拜疆国家象征之一,被印在了纸币和官方信笺上。塔外形圆柱状,东部突出,高27米,共8层,塔内可容纳200人。1304年特大地震,许多居民点夷为平地,此塔却安然无恙。传说纯情少女权贵父亲,嫌其男友贫穷,将少女关入塔内,少女含恨跳海,男友闻讯也以身殉情,塔因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