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五台山

标签:
转载 |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属太行山系北端,周五百余里。五座主峰,分别称为东台、北台、西台、南台、中台。
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文殊菩萨的道场,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载:“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法身形象多变,依照其形象,可分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见的是五髻文殊。一般右手握“智慧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经》,代表智慧的思维。
五台山是既有青庙(汉僧所住)也有黄庙(蒙藏喇嘛所住),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并重的佛教道场。青庙和黄庙相互比邻,共同发展,这在四大佛教名山中是独有的现象。主要寺院有:显通寺、菩萨顶、塔院寺、黛螺顶。
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相传汉明帝时,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发现此地有释迦牟尼佛所遗足迹,这座山的山势和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佛修行处)相似,并且文殊菩萨有在此显现,故二人决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后,命名为灵鹫寺。又因汉明帝信佛,加“大孚”两字。后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寺院。
至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隋文帝时,又于五个台顶各建一寺。唐代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名僧辈出。至唐德宗贞元年间,全山僧尼达万人之多。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
五台山风光壮美,景色宜人,梵宇林立,文物遍布。置身其中,云山雾海,泉流潺潺,古刹飘香,佛寺钟鸣,世人赞曰:五台归来不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