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由贵州行(十五)梵净山

今天早上7点半出发,到景区东门购票进入景区。门票+景交车+缆车,总计295元/人,是本次行程费用最高的景点。上山途中遇到不少人下山,询问得知他们早上7点就上山了,后来发现他们是多么明智,等我们上到山顶,云雾上来了,什么景色都看不到了
。


缆车上看到山间成片的白色杜鹃花。回来后询问得知,红色杜鹃花还没开。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印江、江口、松桃(西南部)3县交界,地处北纬27°49′50″~28°1′30″,东经108°45′55″~108°48′30″,靠近江口县城、印江县东南部、松桃县西南部。 梵净山是典型穹隆状山地生态系统,形成了壮观的亚高山山体和丘陵地貌。山体高差达两千米,主体部分受第三纪风化条件和水热作用及第四纪冰期霜冻风化的影响,形成独特的侵蚀—构造地貌类型,如独特的峡谷和嶂谷地貌以及雪蚀洼地等古气候地貌。

同伴提醒,看梵净山红云金顶只有在缆车上才能看到两个山峰。快拍!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之名,来源于“梵天净土”。梵净山旅游区的主要景点有蘑菇石、皇洞、万卷书、老金顶、拜佛台、凤求凰、红云金顶、承恩寺等。梵净山旅游区有东、西两个山门,东门在江口县,西门在印江县。习惯上把东门进山的线路称为东线,西门进山的线路称为西线。 2018年10月17日,铜仁市梵净山旅游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认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铜仁市第1家,贵州省第6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随着缆车前进,角度变化后只能看到侧面。


上了红云金顶后发现,现在看到的栈道为下山通道,上山栈道的在另一面(现在上山道已经很多人在排队)。


新金顶海拔2336米,垂直高差达百米,是三座金顶中最险的一座。晨间经常被红云瑞气围绕,因此也被称为红云金顶,谐音“鸿运金顶”,有鸿运当头的的寓意。新金顶上半部分被“金刀峡”隔成两座孤峰——南面建有释迦殿,供奉释迦佛;北面建有弥勒殿,供奉弥勒佛。中间由天桥连接,状若飞龙。红云金顶从不同角度观看,分别似佛手二指禅,也像生命的图腾,因此又被称为“天下第一峰”。

下山道中的龙凤亭。


梵净山地区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年均温介于5.0~17.0,相差达12之多,气温随地势增高而降低。年降水量介于1100毫米~2600毫米之间,是贵州省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多雨地区之一。相对湿度年均80%以上,气候垂直变化多样,形成气象万千的气候景观,具有中国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特征。

老大一再提醒大家多带保暖衣物,到了山上发现太有必要了。上行到达普渡广场时,寒冷随风直往内钻,赶紧加衣服,最后把雨衣穿上才感觉好点。

承恩寺。


承恩寺,原名上茶殿,是梵净山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寺庙之一。它位于新金顶下方,始建于明代,后历经多次修缮。2009年在原遗址上重建,2011年完工,是梵净山顶寺庙群的主体建筑。寺庙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充满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承恩寺不仅是佛教信徒朝拜的重要场所,也是游客了解佛教文化的窗口。在这里,游客可以聆听僧人的诵经声,感受宁静祥和的氛围,领略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梵净山的佛教文化以弥勒佛信仰为主。相传,弥勒佛曾在此修行悟道,因此梵净山被视为弥勒佛的道场。在山上的许多寺庙中,都供奉着弥勒佛像,其中红云金顶的两座寺庙,分别供奉着弥勒佛的前世佛和现世佛,寓意着佛教的传承与发展。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等佛教节日,梵净山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会和庙会活动,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加。届时,山上香烟缭绕,梵音阵阵,热闹非凡,展现出梵净山独特的佛教文化魅力。

不能停留,先上红云金顶吧。现在人少,不要预约。




上山途中路过观音洞。观音洞据传求子极为灵验。峰顶如金刀劈峡一分为二,左有释迦殿右为弥勒殿,分别供奉释迦佛和弥勒佛,中有天桥,暗喻连接现在和未来。晨间红云瑞气常饶四周,故名红云金顶。常有情侣立于现在,向对面的爱人许一个未来,为灵山爱情圣地之一。



终于到顶了。红云金顶又称新金顶,是梵净第一奇景,峰体雄浑高昂一柱擎天,峰顶海拔2336米,可360度俯览梵净壮丽风景云海佛光层峦叠嶂。现在红云金顶已被云雾包裹了,周边啥也看不见。


山顶的释迦殿。

对面的弥勒殿。释迦殿、弥勒殿在金顶上,始建于明朝,左为释迦殿,右为弥勒殿,中为金刀峡,天桥横跨峡上以沟通两殿。庙后各有一巨石,一名晒经台,一名说法台。

在这巨石前拍照的人太多了,空镜没法拍。

红云金顶海拔2336米。

下来了,现在想看红云金顶已经是这样了。

中午时间,承恩寺开始施粥。

承恩寺俗名“上茶殿”,在金顶左侧,正殿面阔13.7米,进深9米,石墙厚0.5米,残墙高2米,殿门尚完好,门额阴镌“敕赐承恩土寺”五字。两侧配殿八间,仅存部分残墙,建筑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始建于明初。


蘑菇石紧邻万卷书,一方岩石屹立于崖边,高十余米,上大下小,形如蘑菇,因此而得名。观其状,此石大有一触即倾之势,奇险异常,然而它却顶天立地,稳稳站立了若干万年。从远古的碧浪净海,慢慢爬到海拔两千多米的仙境云端。光阴万千沧海桑田,却从未放手。面对年月深渊,坚贞不渝。是一块爱情之石。




在这里打卡的人太多了。

翻天印。


翻天印是一块高约3米的巨石,上大下小,顶部为2米见方的平台,下部最小处仅需二人合抱。远观如一枚朝天大印,近看似一朵巨型平菇。部分资料提到其“印面”为平滑巨石,面积约10平方米,厚度2米;“印把子”由九层岩石叠成,形成约9米高的矩形石柱,整体造型奇绝壮观。因巨石形似倒置的印章而得名“翻天印”,寓意“玉帝遗物”或“天宫大印”。相传为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玉皇大帝遗失的印章,因忌讳“翻天”而化为巨石永立山巅。另有说法称其为“仕途祈福石”,古人常在此叩拜以求官运。



九皇洞距蘑菇石十余米,稍往下走,进入石拱门便到了九皇洞。是两崖间一宽阔石穴。石穴前后垒石为壁,上覆石板为瓦;下方以石坎为龛,供奉九皇娘神像。据传说,明代有一位皇帝的九妃子李氏,看破世道红尘,远来梵净山修行悟道,终于功果圆满,飞升成圣。后人为了纪念她,在这洞口修了两重殿字,取名“九皇洞”。




拜佛台边上的敕赐碑。历史上梵净山可是与五台山、峨眉山齐名的 “中国五大佛教名山”。明朝万历年间,皇帝亲自下旨修建 “敕赐碑”,石碑上 “众名岳之宗” 五个大字,道尽了这座神山的地位。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奉明神宗旨意而建,由户部郎中李芝彦撰写,对梵净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胜古迹、历史传说、佛教兴衰等都作了记载。碑文写到梵净山是“古佛道场”,是“天下众名岳之宗”,是“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崔巍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是名震南京、北京,倾动十三地方行省,吸引王公大臣、黎民百姓纷纷涌来朝拜的“极乐天宫”,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敕赐碑》全称《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为明朝万历帝赐封建立,位于梵净山老金顶下,碑高2.9米,碑心高1.85米,宽1.51米,碑额竖刻“敕赐”两个大字,左右饰以腾龙拱护纹,上罩彩云。碑文悉为楷书,计1349字,其中序文838字,附文516字。

拜佛台。

回看蘑菇石及周边的怪石林。


从拜佛台边上的上山道登老金顶,途经万名洞。

据说万名洞还是观赏梵净山日出、日落的绝佳位置。当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或落下时,万名洞都会被染上一层金黄色的光辉,景色美不胜收。

相传万名洞在明朝初期就有四海信众竞相来此朝拜。

如今的果然寺已失去寺庙原有的风采,仅存一些残垣断壁。尽管如此,果然寺的香火一直未断,显示出其在当地信仰中的特殊地位。

据说这果然寺比周边的寺庙都要古老,是在梵净山出现皇家寺院前的早期寺庙。寺庙也并非像其他寺庙那样分为各种各样的殿堂,就两个房间并排着,据说一间住人,一间是佛堂。果然寺内供奉的并非传统佛像,而是一尊名为"果然"的神兽。据专家考证,这尊神兽就是梵净山特有的珍稀动物黔金丝猴。





果然寺虽规模不大,但因其独特性和历史价值,成为梵净山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梵净山佛教历史的一部分,果然寺见证了这座佛教名山的宗教发展。

般若泉位于海拔4600米的山顶上,周围环境优美,泉水清澈透明,无任何杂质。泉水源头位于石灰岩上,周围环境幽静,适合静心修养。般若泉的泉水清澈透明,呈弱碱性,含有许多气泡状颗粒,有助于人体新陈代谢,并对皮肤有很好的保养效果。

般若泉的名称源自梵文“ 般若
”,意为“智慧之泉”。传说中,般若泉的形成与一位仙女有关。据说,一位仙女在般若泉旁对受惊的野兽说:“你们来打扰我休息,我可要打你们来报恩了!”其中一只山羊因此喝下了泉水,仙女高兴地取水作食,后来般若泉因此得名。



含苞待放的高山杜鹃。







终于上到老金顶。老金顶古称“月镜山”,是因为此山岩石有“月镜”现象产生。据史书记载,风清月白之夜,人们在老金顶每取一面石板,都可以照出自己清晰的影像。后人虽无验证者,但老金顶岩石化学成分纯净、石质坚硬而细腻,在特定的空气和光线条件下,产生“月镜”现象,是可以理解的。

老金顶上唯一的一座殿宇——燃灯殿静静矗立。这里供奉着燃灯古佛,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燃灯佛,因其诞生时四周光明如灯而得名,被誉为“过去佛”,因他曾是释迦牟尼佛在修行时的老师。在供奉“竖三世”佛的寺庙中,大雄宝殿往往是其核心,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左侧为燃灯佛,右侧则置弥勒佛,以此象征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世。梵净山,这座蜚声佛教界的名山,便在老金顶与新金顶分别供奉了代表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世佛。其中,燃灯古佛殿屹立在金顶之巅,其背山面凰,常年云雾缭绕,为信众带来无尽的灵验与庇佑。





老金顶海拔2494米,比新金顶要高一些。

下山了,又经过这里。
前一篇:[转载]英国圣诞节民居灯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