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1753.岱庙

岱庙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总面积9600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岱庙是中国古代帝王供奉泰山神灵,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也是泰山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堪称泰山历史文化的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岱庙坊又名玲珑坊,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主持建造的。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宽9.8米,进深3米,通高11.3米。四柱南北抱鼓石上各有巨狮蹲列,周围都有幼狮攀耍。石坊中柱阳阴两面均有刻联,南联是“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联是“为众岳之统宗,万国具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操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石枋上部为歇山顶,正脊两端施高大螭吻,中立宝瓶。中柱与边柱的大小额枋浮雕麒麟、仙鹤等祥瑞图,边柱外浮雕升龙。

3P正阳门
正阳门是岱庙的正门,始建于宋朝时期,时称太岳门,明代称岳庙门、岱庙门,清代称正阳门延续至今。现存为20世纪80年代在明代的基址上,仿照宋代的营造法式重修的。通高19米,门洞宽4米,进深17.7米,其上城楼高11米,名五凤楼。正阳门两旁置有东、西掖门。

4P

5P

6P

7P东路建筑汉柏院
汉柏院位于庙东南隅,为炳灵院旧址,因院内有汉柏而得名。现存汉柏五株,传为汉武帝封禅泰山时所植。其中尤以“汉柏连理”“赤眉斧痕”两柏著名。另外,还有历代碑刻、经幢八十余通。其中清乾隆帝十次来泰山所留御书碑刻多集中于此院,院北为汉柏亭。
8P汉柏两个字是1983年刘海粟先生题写的

9P赤眉军砍伐汉柏
东汉末年,赤眉军在泰山安营扎寨时,为寻找建筑木材,试图砍伐汉柏。一名士兵挥斧砍向柏树时,斧痕处竟溅出红色汁液,状如鲜血,士兵们因此惊恐逃离。这株柏树因此得名“赤眉斧痕”。

10P
11P苍龙吐虬,一株桧柏,一株侧柏。桧柏汉武帝所值,侧柏明人植入。

12P汉柏连理 这是一棵双干连理的柏树。西边的树干曾经枯死,树腹还遭受过火灾,但东边的树干却凭借着北面仅仅32厘米宽的树皮,依然坚强地输送养分,延续着生命。

13P

14P

15P

16P乾隆诗

17P汉碑亭

8P汉柏两个字是1983年刘海粟先生题写的

9P赤眉军砍伐汉柏
东汉末年,赤眉军在泰山安营扎寨时,为寻找建筑木材,试图砍伐汉柏。一名士兵挥斧砍向柏树时,斧痕处竟溅出红色汁液,状如鲜血,士兵们因此惊恐逃离。这株柏树因此得名“赤眉斧痕”。

10P

11P苍龙吐虬,一株桧柏,一株侧柏。桧柏汉武帝所值,侧柏明人植入。

12P汉柏连理

13P

14P

15P

16P乾隆诗

17P汉碑亭

18P镇馆之宝 秦泰山刻石 ,又名李斯小篆碑
19P
20P东御座位于汉柏院北,旧称迎宾堂,始建于元朝时期,是达官贵人的休憩之所。清康熙年间增建“三茅殿”,奉祀三茅真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拓建时改为驻跸亭,成为御用之所。此组建筑由垂花门、仪门、大门、正殿、东西厢房组成。东御座是目前泰山上下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乾隆行宫。

19P

20P东御座位于汉柏院北,旧称迎宾堂,始建于元朝时期,是达官贵人的休憩之所。清康熙年间增建“三茅殿”,奉祀三茅真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拓建时改为驻跸亭,成为御用之所。此组建筑由垂花门、仪门、大门、正殿、东西厢房组成。东御座是目前泰山上下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乾隆行宫。

26P
27P
28P
29P
30P东方三大殿之一的天贶殿
天贶殿为岱庙的主体建筑,又名仁安殿、峻极殿。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创建,历代多有重修。内祀东岳泰山之神。天贶殿采用的“九五”之制及重檐庑殿顶的形式,为中国古建筑的最高营造形制。殿内绘有《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殿前露台为宋朝以来帝王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东西碑亭内置有清乾隆皇帝的御制碑。天贶殿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

31P

32P

33P

34P

35P唐代经幢

36P

37P西路建筑唐槐院
38P


31P

32P

33P

34P

35P唐代经幢

36P

37P西路建筑唐槐院
唐槐院位于岱庙西南隅,旧称延禧院,原有延禧殿,祀延禧真人。1928年山东省政府由济南迁至泰安期间,古迹遭到破坏。院内现有唐槐抱子、槐香池、古槐荫山、百碑墙及清乾隆唐槐诗碑等景观,北为延禧殿遗址。

38P

前一篇:[转载]苍坡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