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最忆天台相见时』

(2025-02-01 12:29:48)
标签:

杂谈


  『最忆天台相见时』

 多年以来,拜谒天台国清寺,一直是我心中一个遥远而美丽的梦。终于,在这个斑斓而曼妙的初冬时节,得以实现。离别古寺,已有半月余,却迟迟不敢动笔,唯恐我浅薄的文字惊扰了它的安宁。然终有思绪点点,缠绕心间,不得不鼓起勇气,写下数笔,聊以安慰。
 初识天台,是因数年前曾经看过一部纪录片。作为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天台是徐霞客游记的初始地,王羲之书法的悟道地,济公的出生地,也是诗僧寒山的隐居地。而国清寺,则堪称天台享誉国内外的一张靓丽名片。与她的显赫声名相比,则是它千年如一的沉寂淡然。有人说,国清寺是中国最美最清净的千年古寺。只有到了这里,你才能真正体会这座千年古刹的独特之美。
 一场说走就走的修心之旅,在小弟的贴心陪伴下,虽然有些匆匆,但我那么多的美好记忆,却都是它给予的。从宁波开车到国清寺,大概需要三个小时的时间。初冬的江南,正是和煦绚烂的美好时节。群山隐隐,绿水汤汤,法桐、红枫、银杏、鸡爪槭等,不甘寂寞,层层叠叠,簇拥在翠色 的山林田野间,渲染了这个多彩的初冬。舍弃了小弟竭力推荐的四明山红枫,一心前往数百公里之外的国清寺,只为一圆自己心中的那个梦。正午时分,抵达国清寺山门的刹那,一路的忐忑之心反而瞬间安然落地了。古木参天,遮云蔽日。松涛阵阵,沁凉如许。最炫目的自然是沿溪而立的一株株高大挺拔的枫香,金灿灿的色彩仿佛要占尽整个山林。风过处,落叶随性而舞,斑驳交错的光影间,令人心生安暖。
 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国清寺。隋代高僧“智者大师”在国清寺创立天台宗,成为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鉴真东渡时曾朝拜过国清寺,日本留学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经,回国后创立日本天台宗。如今的国清寺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734年)奉敕重修,它与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当阳玉泉寺并称“中国寺院四绝”。寒山、舍得、济公和尚、唐一行法师、日本东密开宗祖师空海大师以及日本台密开宗祖师最澄大师等都在该寺驻锡。唐大中五年(851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寺后石壁上题写“大中国清之寺”六个大字的摩崖石刻,至今仍清晰可辨。

『最忆天台相见时』

『最忆天台相见时』

『最忆天台相见时』

 初冬的国清寺,没有人声鼎沸和喧嚣繁杂。行走其间,有一种隐匿山林、远别尘世的疏离之感,不由得你放缓脚步、妥帖内心。国清寺六百多间古建筑,依山就势,层层递高,按四条南北轴线分列,分为五条纵轴线。隋塔、寒拾亭、“教观总持”照壁、丰干桥、“隋代古刹”照壁和国清寺山门,顺势而建,没有一个相互平行,也没有相互垂直,自然散落在茂密的山林间,通过四通八达的门廊甬道巧妙连通,曲径通幽处,却又如此和谐协调。
 走过寒拾亭前的七佛塔,沿着青砖铺就的台阶,前往隋塔。五十多米高的古塔,巍然耸立在山林间,须尽力抬头仰望才可。据说这是隋开皇十八年,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受菩萨戒而建造的报恩塔。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因遭火焚毁飞檐斗拱,形成四周的空洞。砖砌塔壁上嵌有一个个精雕佛像,塔顶上没有通常的尖形塔头。千年的光阴仿佛一瞬,曾经的将相王侯早已化身尘土,唯有这古塔傲然依旧,岁岁年年。
 进国清寺,必经丰干桥。据说是为纪念唐代国清寺内的丰干高僧而命名的,堪称国清寺的形象桥。古桥掩映在黄墙、绿树和清涧溪流中,看上去精巧、古朴、典雅。并不宽绰的桥面,却颇费了番功夫。紧靠护栏的两侧,各铺设了长条石板通行。而中间的桥面,则划分为左中右三条通道,用大块的五彩卵石铺设,并有简单的直线图案。最精美的当属中心通道,用光滑均匀的卵石铺设成连缀的扇形图案,看上去像一条蓄势腾飞的龙。桥头有两个石狮守护,虽历经岁月苍茫,早已青苔丛生,但依然威风凛凛,庄严古朴。
 与丰干桥迎面相对的,便是“隋代古刹”四个大字,明黄的墙体与楷体黑色的大字在斑驳的阳光下格外醒目。这也是国清寺的标志性景致,拍照打卡的游人络绎不绝。照壁东头转弯处才是国清寺的寺门,斗拱承托歇山顶,檐下横匾是红底金字“国清讲寺”。“古刹著城中创六代盛三唐宗风远播,名山传海外倚五峰临三涧胜迹长新”,两边的这对楹联意蕴深厚,写尽了国清寺悠久的历史和美好的景观。
 国清寺座北向南,可寺门却不是常规的朝南方向,而是面对东方。走进寺门,转直弯进入甬道,两旁浓荫蔽日,修竹夹道,为古刹平添了深幽神秘的气氛。或许,这就是国清寺匠心独运的建筑布局,“起、承、转、合”间,确有远离尘嚣、觅得桃源之感。

『最忆天台相见时』

『最忆天台相见时』

『最忆天台相见时』

『最忆天台相见时』

『最忆天台相见时』


 总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的国清寺,正中轴由南而北依次有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等。此外还有放生池、钟鼓楼、三贤堂、三圣殿、妙法堂(上为藏经楼)、伽蓝殿、罗汉堂等,构成一个拥有2万多平方米、8000余间房屋的古建筑群。其中重13吨的明代释迦牟尼青铜像、18条元代所雕的楠木罗汉,以及王羲之、柳公权、黄庭坚、米芾、朱熹等的摩崖手迹,都是国清寺异于其他古刹的精妙独到之处。国清寺正门雍正皇帝亲笔所写的“国清寺”匾额,修长却中正的字体,如清风拂面,令人神清气爽。大雄宝殿前,两只雕工精湛、惟妙惟肖的汉白玉石狮,一母一雄,威武有神,据说是“母狮戏小狮,公狮踩绣球”,原为中国故宫博物院所有,后放置于国清寺内。当然,三圣殿东边王羲之的“鹅”字碑,堪称国清寺的镇寺之宝了。据说一半为书圣的真迹,另一半为天台书法家曹抡选于咸丰九年(1859)补书。而“三贤堂”内寒山与拾得的经典箴言:“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千年清风,宛若在耳,勘破生死,警醒世人。
 来到国清寺,一探1400多年历史的那株隋梅,亦是此行心心念念的梦想。据说这株梅由隋代僧人章安所植,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五棵梅树之一。上世纪60年代,古刹遭遇意外,隋梅几乎枯萎。然70年代古刹重修后,这株濒临死亡的隋梅竟奇迹般重生,每年春天繁花满树,引来无数游客踏春赏梅。郭沫若先生曾于1964年访问国清寺,并题诗:“塔古钟声寂,山高月上迟,隋梅私自笑,寻梦复何痴。”然而,我却更爱现代诗人邓拓的《题梅》:“剪取东风第一枝,半帘疏影坐题诗。不须脂粉绿颜色,最忆天台相见时。”寥寥数语,却字字珠玑,恰似我与老梅的初次相约。初冬时节的它,枝干粗壮,片叶不剩,斜倚墙头,古意沧桑。暮鼓晨钟,禅音袅袅,这株老梅于四季流转中见证了古寺的兴衰和世事的轮回,也见证了我内心惊起的波澜。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古寺僧人代代相传、坚守捍卫的初心:普渡众生。千年风骨,至今凛然。千年古刹国清寺,只适合真诚的拜谒,静静的聆听细细的冥想。一棵老松、一扇木门、一帘窗棂,都是时光的低语。漫步在僧人种满花草、几无雕琢的寺院,看庭院内闲置一角的箩筐和平摊晾晒的稻谷,你才会真正体会人生的快与慢、生命的得与失。斑驳摇曳的光影下,禅房香炉边的岑寂里,是岁月的从容,更是人心的超然。物欲横流的浊世,它就是那一股难得的清流,值得你为它不辞辛劳、奔赴而去。

『最忆天台相见时』

『最忆天台相见时』

『最忆天台相见时』

『最忆天台相见时』

『最忆天台相见时』

『最忆天台相见时』

『最忆天台相见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