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路:长城与黄河结伴同行寺沟段》
长城寺沟段,是万里长城与黄河结伴同行之处,堪称最特殊的地方。长城与黄河、内长城与外长城,都在这里交汇,有四道边墙,边堡和烽火台众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偏关西北方的重要屏障。历史上寺沟是偏关县重要的水旱码头,黄河、长城、古寺构成了这里独特的地理与人文沟壑成了天然的屏障。
长城寺沟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是明王朝为了防止蒙古骑兵入侵而修筑的防御工程。这段长城紧贴黄河并行,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景观,具有重要的军事和历史价值。此段长城的最大特点是墩台全部为圆柱形,体量庞大,曾是明军的火器发射阵地。据明代守备万家寨的守备万恭在奏折中提到,由于黄河水流急湍,长城主要是为了防止冬季蒙古骑兵踏冰入侵。
这段长城与黄河并肩并行76华里,形成了壮观的景象。此地长城沿线,峰台高矗,军堡相望犹如两条舒缓蜿蜒的巨龙,结伴同行、不离不弃共同彰显着中华民族不朽的气节,堪称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圣地。在和平时期,护宁寺附近的寺沟口成为了明王朝和蒙古民族的重要通商口岸,也是蒙汉民族友好交往的渡口码头。古渡客商云集,市场繁荣,形成了延续至今的每年四月初八举办古庙会。
寺沟段长城,因护宁古寺庙而得名。护宁寺始建于元代,坐落在黄河东岸边的长城脚下,距偏关古城25华里的寺沟村。漠北草原上的战事频繁,寺庙成为了黄河边战争和硝烟的前线。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护宁寺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中心,也是历史上军事防御和民族交流的重要场所。经历了元、明、清三个朝代,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变迁,体现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是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2019年9月16日作者走进黄河大峡谷与长城在此握手结伴之地,充满历史感和自然美的人文景观。2024年9月19日作者再次踏上这片土地,高空鸟瞰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与波涛汹涌的黄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卷,它们如同两条巨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蜿蜒盘旋,共同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沧桑变迁。
许之丰摄影2024年9月19日记录于山西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