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一段云·麦积山石窟
绿掩丹霞梦,山弥洞窟烟。
散花楼薄肉飞天。力士威武颜。
仰望东崖大佛,肃穆庄严目澈。
千尊善座历春秋,东方一笑柔。
2024-10-13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点。麦积山石窟位于秦岭西端北侧,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麦积山是红色砂砾岩石,属于丹霞地貌。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王朝、1600余年的开凿和修缮,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979.54平方米。麦积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以泥塑为主,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如北魏前期的魁伟雄健、北魏后期的秀骨清像、西魏的俊秀清朗、北周的珠圆玉润、隋唐的饱满圆润、两宋的写实求变等,这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



麦积山第4窟散花楼又称上七佛阁,横宽31.7米,通高16米,进深13米。原形制为一个七间八柱的大型宫殿式洞窟,是北周时秦州大都督李充信为祖父祈福所建。整个洞窟依山而建,屋顶为庑殿顶,在山岩上凿出屋脊、鸱尾、瓦垅等。下部并排开七间四角攒尖帐形佛龛,佛龛上雕火焰宝珠和鳞片网珞花饰,下垂帐幔帷幕,两端分别塑龙、凤、象头等祥瑞的动物,口中衔垂地流苏。在龛的内部,四角各雕一个八角形帐柱,在帐柱和帐杆交接处作一莲蕾的装饰,莲蕾既是结构的需要又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完全是按古代供佛的宝帐而设计和雕凿的。洞窟的左右两侧,各塑一金刚力士,为北宋作品,身高四米有余,均上身袒露,腰围战裙。一个手拄金刚杵,双目怒张,阔口大张,似乎在大声呵斥敢于作乱的鬼怪和亵渎佛祖世间小丑;另一个双拳紧握,嘴唇紧闭,双目怒视,似正欲对鬼怪施展其无可阻挡的、超越凡人的力量。两金刚造型坚实有力,动作勇猛,肌肉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夸张,把力士塑作得刚健威猛,无所畏惧,是宋代雕塑中的上乘之作。在7个佛龛的上方,各有一幅飞天壁画,为北周原作,未经后代重绘。每幅宽3.5米,高1.9米,每幅中有四身飞天,两两对飞。飞天或弹奏乐器,如阮、笛、拍鼓、钹等。或手捧供物,如仙果、香熏等。与其他壁画不同的是这些飞天的脸部、胳膊、手、脚等这些身体的裸露部分是用浮雕的手法塑出来的,泥层最大厚度不超过5毫米,一般在2~3毫米之间;而其他部分如身体、衣裙、飘带等是描绘出来的,这便是麦积山石窟壁画艺术中的精品之作“薄肉塑飞天”。
麦积山第13窟俗称“东崖大佛”,位于东崖中部。开凿于隋代,南宋绍兴年间重修。系摩崖浅龛,立面近方形,高17米、宽约18米。摩崖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像。第13窟是麦积山现存最大的一组石胎泥塑造像。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高15.7米。佛面形圆润饱满,螺纹低平肉髻,顶有肉髻珠。弯眉细长目,双眉间有白毫相,两眼下视,眼角上挑。高鼻阔口,下颌丰满。两耳紧贴后颊,短颈端肩,颈部阴刻三道蚕节纹。坦胸鼓腹,倚坐姿,双脚踩于仰莲台上。内着偏衫,外穿垂领式袈裟,服饰表面堆塑数道流畅舒展的衣纹线。双手已失,从残迹推测原左手抚左膝,右手齐胸,施无畏印和与愿印。表情肃穆庄严中带着一丝慈祥,仿佛在注视着世间芸芸众生。
麦积山石窟第44窟,正壁的主佛,有“东方的微笑”之称。菩萨低眉,不声不响,笑对众生。这座佛像有着“东方的微笑”之誉,有研究认为,它依照了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的形象,是武都王为纪念母亲而塑造的,因此气质格外慈祥,极具女性化特征。
麦积山的石窟有221个,许多精彩雕塑无法一一道尽。麦积山的石窟泥塑与云冈、龙门、敦煌石窟相比有自身的特点。它比石雕要细腻,比彩绘要粗犷,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西方有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当方有麦积山的慈祥微笑,也许这就是东西方的文化、人性的区别吧。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就此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