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亚五国行(十八)吉尔吉斯坦之二:民居午餐、古代突厥遗址八剌沙衮(布拉纳塔)、伊塞克湖

原文地址:中亚五国行(十八)吉尔吉斯坦之二:民居午餐、古代突厥遗址八剌沙衮(布拉纳塔)、伊塞克湖
中午我们到当地居民家午餐,体验当地民族特色的餐饮。

在这里看到每个男人(包括孩子)都戴白毡帽子,即使现在是30多度的夏天。


今天这里的男人们都戴着卡尔帕克,想着他们把今天当做节日,以隆重的节日礼仪招待我们远方来的客人。

孩子们又玩起了掷骨头骰子。


整洁的餐厅。

丰盛的午餐。

忙碌的主人。


真的很好吃。

餐后在院子里随拍。院子里的大西瓜。


挂满果实的苹果树。

在遗址西北侧有一片地方摆放着许多石头图腾。

这些散落在遗址四周的库尔干石人是突厥人改宗前的图腾,曾广泛分布于中亚大草原间,却渐渐被人遗忘。

这些石人,年代为 6世纪至10世纪,从造型上看,它们相貌迥异,以男性居多。这些石人用天然石料雕刻而成,它们并非出土于八剌沙衮城内,而是在楚河流域,如今收集之后放置于此。




相传很久以前,一位国王的公主受到诅咒,她将活不到18岁,国王为了保护公主便修建了布拉纳塔,让公主住在塔顶的阁楼,远离尘世。结果在公主18岁生日时,一只剧毒蜘蛛结束了公主的生命。当然,这只是牵强附会的传说,布拉纳塔本身其实是宣礼塔,用来向城中的人们宣礼而建,也作瞭望台之用。

布拉纳古塔,建于11世纪喀喇汗国时期,宣礼塔原本高45米,因年久失修和15世纪时的地震而遭到毁损。1970年吉尔吉斯斯坦着手开始对该塔进行修复重建工作,现在看到的这座上细下粗的雪茄式粗塔就是修复后的样子。虽经修复,但高度只有现在的25米左右,远不及当初原貌。

布兰纳塔外部以红砖堆砌的规律纹饰,下半部为砖塔,侧旁有旋转铁梯,可从其中登上中间部位,而后从内部登上塔顶。

大家都在旋梯的平台上等候登塔。

原来塔内的旋梯非常窄小,很陡、很黑,不能上下交汇,只能一个人慢慢地摸爬着走,难怪大家都在平台上静静地等待。

越往上,楼梯的角度越大,最大的地方几乎要到90度了,为了保证安全,需手脚并用往上爬。当看到光线越来越明亮时,塔顶就在眼前了,登上塔顶的那一刻,眼前豁然开朗,全然没有了在塔内的封闭感,如果有密闭空间恐惧症的人来到这里,登塔前要有心理准备。


走着走着,天山山脉的雪峰和伊塞克湖出现在眼前。

伊塞克湖(Issyk-Kul,Lake),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天山山脉北部。湖平均深度279米,最大深度702米,湖面海拔1609米,东西长182千米,南北宽58千米,面积6332平方千米,为不冻湖,湖水清澈澄碧,素有“上帝遗落的明珠”之称。在吉尔吉斯斯坦有句脍炙人口的谚语——“没到过伊塞克湖,就不算到过吉尔吉斯斯坦”。原属中国,1864年中国和俄罗斯帝国签订不平等的《勘分西北界约记》以后,伊塞克湖正式脱离中国,苏联解体以后伊塞克湖湖归吉尔吉斯斯坦。中国古称特穆尔图淖尔、图斯池、热海、清池。是世界上最深的高山大湖,由地壳断裂塌陷而成。


伊塞克湖盆地四面环山,北部是昆格山,最高峰海拔4770米,南面泰尔斯凯山、最高峰海拔5216米,高山区冰川面积约650.4平方千米。




玄奘西天取经西行时曾经路过这里。并且留下了世界上有关伊塞克湖的最早记载:"山行400余里至大清池。周千余里,东西长,南北狭。四面负山,众流交凑,色带青黑,味兼咸苦,洪涛浩瀚,惊波汨忽,龙鱼杂处,灵怪间起。所以往来行旅,祷以祈福。水族虽多,莫敢渔捕"。

吉尔吉斯斯坦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认为,成吉思汗的墓穴就在湖底。




湖区位于大陆性气候带中部,气候温和干燥,1月平均气温-6,7月平均气温15~25。伊塞克湖四面山脉围成了伊塞克湖22080平方千米的集水流域的最主要部分并且提供大部分的水。流域高山区发育的现代冰川面积约为650.4平方千米,冰储水量4.8×1010立方米。伊塞克湖为封闭内陆湖,没有出口,每年地表水补给为13×108立方米,降水和地下水的补给为330毫米,湖面的蒸发量为820毫米。是吉尔吉斯斯坦重要的产粮区和畜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