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路:万里长城鹤度岭关》
鹤度岭关长城位于山西与河北的交界,自古就是晋冀之间的重要关卡。海拔1600米,在太行山之中是海拔相对较高的关隘。因山峰险峻,惟仙鹤可度而故名。古称“仙人台”“蒿都岭”。
据《故关志》记载:“鹤度岭关,有月牙城。”长五十丈许,高二丈五尺,城有楼,楼门有勒石曰:“鹤度仙踪”。整个关城由白灰砌粗条石而成,东南、东北两角又向南北两侧伸出两条毛石干插城墙与两侧悬崖峭壁相衔,宛如一只展翅的雄鹰。鹰嘴即关门,两个相峙的雄险山峰形成振飞的翅脊,两脊相拥的一条崎岖盘山小道酷似雄鹰嘴中扯出的一根动物肠子,形成一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屏障,虽久经风雨侵蚀,仍保留令人叫绝的雄姿。
鹤度岭关长城遗址为明代古关口之一,沿太行峻岭,依山造势,修筑长城,其北起怀来县,南至沙河县,内丘境内总长12.5千米,分设隘口两处,一鹤度岭(蒿都岭)口,二锦绣堂口(鹤度岭北口)。鹤度岭建城楼,实际还是个关口,只不过更加起到了堡垒的作用。现存遗址即当年所建,北侧崖石上刻有“鹤度仙踪”和“万年天险”八个大字,实为表达坚固之意。
鹤度岭长城始建于北齐时期,了解南北朝的历史就会知道北齐是由东魏权臣高欢的儿子高洋所建,定都邺城(就是今天的邯郸),整个北齐的疆域大致就是如今的河北一带,而西侧则是强大的周,也就是后来的北周,也是隋朝的前身,可谓十分强大。为了抵御周的入侵,在此处修筑长城,这就是鹤度岭长城的由来,如今在鹤度岭还能看到许多北齐时候修筑的痕迹。
相传鹤度岭以前并不叫鹤度岭而是叫仙人台,在当地有一个神奇的民间传说,一位举子赴京赶考,从此处路过,虽然历经千难万险但还是爬不过此处,马上就赶不上考试的时间了,举子万般无奈,伤心的嚎啕大哭,十分绝望,就在此时一只仙鹤飞过,看到举子的无奈,一张翅膀,带举子飞跃山岭,后来举子高榜得中,把这里改名为鹤度岭,也为这里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明代吏部尚书乔宇写过《鹤度岭》:
丹梯平步立青霄,列席崔嵬洒易消。
万象俯看堆众皱,九霄高拥散群嚣。
云根状类浮屠回,石乳香随沆瀣遥。
更指西南佳胜处,太行空翠接中条。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也写过《鹤度岭》:
仙人台高鹤飞度,锦绣堂倾去无路。
人言马岭差可行,此似黄榆犹坦步。
石门木落风飕飕,仆夫衣单望南州。
皋落东南三百里,鬓毛衰飒两年秋。
清代举人赵其堂也写过《鹤度岭》:
鹤度高撑飘渺中,峨嵯山势近苍穹。
悬垅有路羊肠绕,古戍夫人雉堞空。
出岫浮云随意白,经霜秋叶向人红。
前人莫道评题错,锦级天然夺画工。
2024年9月15日作者站在鹤度岭关墙远眺,周围数十里壮美的山河尽收眼底,犹如置身于仙境。山崖上“万年天险”、“鹤度仙踪”两处苍劲飘逸的摩崖石刻更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尤其是夏日阴雨天,更是云飞雾罩,扑朔迷离,宛如仙境。在鹤度岭长城的侧面,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个个巨大的青石,每一块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许之丰摄影2024年9月15日记录于山西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