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突尼斯-撒哈拉沙漠(杜兹小镇)

撒哈拉沙漠(Sahara Desert)横贯非洲大陆北部,“撒哈拉”之称谓源于当地游牧民族图阿雷格人的语言引入,意即“大荒漠”。该沙漠东西约长4800公里,南北宽约1600公里,面积约932万平方千米,约占非洲总面积32%,是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其将非洲大陆分割成北非和南部黑非洲这气候和文化截然不同两部分。
撒哈拉沙漠形成于约250万年前,19世纪后,撒哈拉沙漠相继发现大量的岩画群,画中刻有鸵鸟、水牛及各式各样的人物画像,尤以动物形象颇多,形象栩栩如生,创作技艺精湛,佐证撒哈拉曾经有过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从这些岩画可以推断出古代撒哈拉地区的自然面貌。依据岩画内容,人们将撒哈拉划分为史前时期、水牛时期、黄牛时期、马时期、骆驼时期、帆船时期。
撒哈拉沙漠炎热干燥,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居民约有250万,每平方公里不到0.4人。但只要瘦瘠的植被能供养牲畜,或有可靠的水源,散落的人群便会在这世界上最艰困的环境和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中生存下去。考古学上证明,已陆续有游牧民迁徙、逃避战乱、欲保持传统信仰、贸易路线扩张等形形色色的人在撒哈拉沙漠定居,包括分布在毛里塔尼亚、突尼斯、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阿拉伯语系的柏柏尔人、图阿雷格人、撒哈威人和摩尔人。撒哈拉沙漠历史上最大的变化来源于入侵的阿拉伯人所带来的骆驼,其使贸易往来可以穿越沙漠,直到欧洲人发明了大帆船。
杜兹小镇位于突尼斯南部,由于最靠近撒哈拉沙漠而被誉为“撒哈拉的门户”,自古便是来往于撒哈拉沙漠商队的一个重要驿站。这里因举办“国际撒哈拉节”而闻名于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此领略撒哈拉游牧民族的独特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