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关公故里行8:蒲津渡遗址《黄河大铁牛》

原文地址:关公故里行8:蒲津渡遗址《黄河大铁牛》作者:sh_lidong_2017
这八尊铁牛重约45吨-75吨,总共用铁近1100吨,这相当于唐王朝全国铁年产量的五分之四,可以说是当时的一个世纪工程。而这个黄河浮桥不辱使命,勤勤恳恳为唐宋两个朝代服务了500年。元朝以后,蒲津渡战略地位弱化,浮桥被毁后再未重修,直到清代黄河改道,蒲津渡彻底废弃。随后,蒲津渡成了一个纯粹的地名,黄河铁牛消失在了河沙之中。
后来听说,黄河铁牛被找到了,并且在蒲津渡重见天日,出于好奇和敬意,我们来到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蒲津渡遗址。蓝天白云下,四头憨态可掬的铁牛仍然严阵以待,怒目圆睁注视着的黄河,粗壮有力的前肢用力支撑着……与之相比,它们身旁的“主人”:四个铁铸人就轻松多了,甚至有些诙谐。他们服饰、表情、动作等各不相同,面对雄险的黄河,却等闲视之,甚至有些悠哉乐哉。据说,按照当时唐王朝与各民族的友好关系来判断,应该是维、蒙、藏、汉四个不同民族。
此外,还有七星铁柱的布局。据说,七星柱代表天(仿天上北斗七星),这样天、地全有(铁牛为土,即地),是古人阴阳观的反应,代表宇宙。其实七星铁柱,与铁牛融为一体充作舟桥索桩而已。伫立的铁牛、七星铁柱、铁人,同样扮演着索桩的角色。无疑,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也是一幅完美的艺术品。
重见天日的铁牛在遥望对岸希望有回望?
唯一遗憾的是,河对岸的陕西省大荔县16公里处,黄河西岸老岸崖的四个黄河铁牛仍然不知所踪。它们隔河相互守望了千年,如今只有河东岸蒲津渡遗址上的黄河铁牛仍然在守望。人们希望,西岸的铁牛的这种守望能够得到回应,延续它们之间的千年守望。
关公故里行8:蒲津渡遗址《黄河大铁牛》
蕨菜
饭后驱车去蒲津渡遗址《黄河大铁牛》途中,看到了蒲州故城遗址。
蒲州古城遗址
蒲州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境西南约17公里处黄河东岸,传说中的舜都蒲板即此。引城始建于周时,以后屡有重建扩修,历为州治府治,中唐几为中都建制,为中国北方历史重镇。城周长约10公里,金元之交战争破坏严重,明清修葺颇多。
1959年因三门峡水库建设,城内居民全部迁出,城砖剥揭几尽,但城坦土胎轮廓几乎完整保存,城内鼓楼及南、西、北门遗构清晰可见。1989年又从古城西门外出土唐代开元时所铸铁牛、铁人各四尊。蒲州古城遗址是国内外研究中国古城垣历史发展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蒲州古城遗址过后就是蒲津渡遗址《黄河大铁牛》
蒲津渡遗址《黄河大铁牛》
蒲津渡遗址
蒲津渡遗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西南15公里蒲州古城西门外,东临古典戏曲名著《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西近中华历史文化名楼鹳雀楼,处于黄河根祖文化旅游热线,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出土文物黄河大铁牛(共四尊),为"天下黄河第一桥"蒲津桥的桥头地锚,铸造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经测算每尊铁牛重约55—75吨,造型精美,威武雄特,铁牛旁各有一铁人牵引,分别代表维、蒙、藏、汉四个民族,为民族大团结的象征。据考证,唐代改建蒲津桥的用铁量占当时全国年铁产量的五分之四。专家认为铁牛数量之多、体积之大、造型之美、历史之久,全国仅有,世界罕见,堪称"国宝"。
整个景区,建筑布局和谐自然,文化现象异彩纷呈,再现盛唐蒲津浮桥、造石山、凿木船、建两关(蒲津关、大庆关),瀑布遥挂、水帘生花、鱼翔浅底、游人如梭,处处大唐盛况,令人乐不思蜀。
黄河铁牛
黄河铁牛是唐朝时期的浮桥墩,现存四头,是珍稀文物。它们代表了唐王朝的工程技术水平和民族融合,也反映了古人对天地宇宙的阴阳观。虽经千年,仍见证着蒲津渡的变迁,期盼西岸铁牛的回应。
黄河铁牛应该是非常稀有的品种,因为满打满算它们也只有八头,而且还有四头不知所踪,只有四头矗立在黄河蒲津渡岸边。
唐开元年间,当时的兵部尚书向唐玄宗李隆基上疏,陈述竹索浮桥稳定性差,还多被黄河洪水所毁,难以持久使用,无法有效解决秦晋交流问题。开元十二年,唐玄宗任命中书令张说主事,熔铁铸牛,以8尊铁牛做墩代替木桩,冶铁结链为揽代替笮索(竹绳),修建当时世上最坚固的浮桥。
这应该是古黄河浮桥的后来者
唐开元年间,当时的兵部尚书向唐玄宗李隆基上疏,陈述竹索浮桥稳定性差,还多被黄河洪水所毁,难以持久使用,无法有效解决秦晋交流问题。开元十二年,唐玄宗任命中书令张说主事,熔铁铸牛,以8尊铁牛做墩代替木桩,冶铁结链为揽代替笮索(竹绳),修建当时世上最坚固的浮桥。
这应该是古黄河浮桥的后来者
这八尊铁牛重约45吨-75吨,总共用铁近1100吨,这相当于唐王朝全国铁年产量的五分之四,可以说是当时的一个世纪工程。而这个黄河浮桥不辱使命,勤勤恳恳为唐宋两个朝代服务了500年。元朝以后,蒲津渡战略地位弱化,浮桥被毁后再未重修,直到清代黄河改道,蒲津渡彻底废弃。随后,蒲津渡成了一个纯粹的地名,黄河铁牛消失在了河沙之中。
后来听说,黄河铁牛被找到了,并且在蒲津渡重见天日,出于好奇和敬意,我们来到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蒲津渡遗址。蓝天白云下,四头憨态可掬的铁牛仍然严阵以待,怒目圆睁注视着的黄河,粗壮有力的前肢用力支撑着……与之相比,它们身旁的“主人”:四个铁铸人就轻松多了,甚至有些诙谐。他们服饰、表情、动作等各不相同,面对雄险的黄河,却等闲视之,甚至有些悠哉乐哉。据说,按照当时唐王朝与各民族的友好关系来判断,应该是维、蒙、藏、汉四个不同民族。
此外,还有七星铁柱的布局。据说,七星柱代表天(仿天上北斗七星),这样天、地全有(铁牛为土,即地),是古人阴阳观的反应,代表宇宙。其实七星铁柱,与铁牛融为一体充作舟桥索桩而已。伫立的铁牛、七星铁柱、铁人,同样扮演着索桩的角色。无疑,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也是一幅完美的艺术品。
重见天日的铁牛在遥望对岸希望有回望?
唯一遗憾的是,河对岸的陕西省大荔县16公里处,黄河西岸老岸崖的四个黄河铁牛仍然不知所踪。它们隔河相互守望了千年,如今只有河东岸蒲津渡遗址上的黄河铁牛仍然在守望。人们希望,西岸的铁牛的这种守望能够得到回应,延续它们之间的千年守望。
进入蒲津渡遗址展览馆
当天因大扫除展览馆闭关,好话说了一箩筐,才放我们进去。
铁牛在地下的支柱部分(现在仍在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