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2024-01-27 12:46:22)
标签:

转载

4】有利大楼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有利大楼位于外滩3号,曾用名联合大楼、友宁大楼。原有西文名称:Union Insurance Company,Union Building,The Mercantile Bank of India,London Chian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有利大楼始建于1860年,大楼原址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房屋,为天祥洋行所有。天祥洋行由英国商人亚当森和贝尔合伙创办,主要做进出口贸易兼保险业务。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原来的建筑已不敷使用,加上两旁的新楼竖立,老楼更显得陈旧。但当时的天祥洋行一时也拿不出足够的资金去翻建新楼,于是联合了多家洋行合资在原址建造了新楼。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1916年,新楼建成,按各方所出资金的比例来分配房产。因此,在早期的中文地图上称此大楼为“联合大楼”。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有利洋行的总行在英国伦敦,原名“印度伦敦中国商业洋行”,1854年在上海开设分行,成为最早进入上海的外资银行之一。1937年淞沪会战开始,保险公司无法担保战争损失,华商保险业纷纷内迁重庆,有利银行借机以8万英镑的代价获取了该大楼的产权,由此该大楼被称为“有利大楼”。1941年至1945年有利银行因大楼被日军霸占而停业,抗战胜利后复业,收回大楼。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解放后,大楼分别由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上海地质矿产局使用。1997年,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外滩房屋置换买下此楼产权。为高档购物餐饮休闲等消费场所。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有利大楼是上海第一幢钢结构大楼,钢材是德国著名的克虏伯工厂定制。占地面积为2241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3760平方米。由公和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承建。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有利大楼是公和洋行在上海设计的第一个作品,设计师是一位年轻的建筑师乔治•威尔逊,由于有利大楼的成功,以后还设计了外滩天际线上最壮观的12号原汇丰银行大楼、13号海关大楼和20号原沙逊大厦。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有利大楼高6层,大楼在总体设计上较多采用了新古典主义与近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折衷主义手法,以正门为轴线,两侧建筑对称,但在外墙装饰又多采用巴洛克艺术风格的漩涡型图案。整个立面通过竖线条的构勒,给人以明快、简洁、流畅的感觉。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建筑外墙采用花岗石贴面,增添了楼宇气势。高大的落地窗饰以旋转式图案,既有利于采光,又显得优美豪华。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大楼转角处的顶层有一小塔亭,顶端有球形圆顶,并布有丰富的雕刻装饰图案。塔亭东南西北的四角设计为双柱,其顶部的球形圆顶采用了带有伊斯兰风格的葫芦顶。该塔亭原是作为钟楼以及保险公司观察商船进入上海的瞭望塔。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有利大楼露台的餐厅不错,可眺望外滩天际线上最著名的三座楼——浦发银行、海关大楼以及和平饭店,有机会一定要去体验一下。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5】日清大楼

  日清大楼位于外滩5号,原有西文名称:The Nishin Navigation Company。十九世纪末,上海与国外的贸易逐步兴旺,航运业日盛。1907年由日本大阪商船会社、日本邮船会社、大东汽船会社和湖南汽船会社合股组建了一家较有实力的轮船公司,取名日清汽船株式会社,是当时国内水运的主要公司之一。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1925年,日清汽船株式会社与犹太人合资建造了日清大楼。1945年日本战败,日清汽船公司由中国政府接管,日清大楼也改为招商局办公大楼。建国后,大楼归海运局使用,又名海运大楼,曾为华夏银行和锦都实业总公司使用。为高档商务购物餐饮休闲等消费场所。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日清大楼是一幢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占地1280平方米,建筑面积5484平方米。大楼由著名的英资德和洋行设计,属欧洲复古主义风格,同时又融合了日本近代西洋建筑的元素,被人们称为“日犹式”。大楼外貌简洁,上下左右均分为三段设计,左右对称,五、六层之间设有较深的挑檐,建筑立面有古典立柱和雕刻花饰,凹凸感强。整个建筑立面均用花岗石贴砌,与外滩的其他建筑交相辉映。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6】通商银行大楼

  通商银行大楼位于外滩6号,曾用名元芳大楼,原西文名称为:The Imperial Bank of China,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下图自左至右分别为:有利大楼、日清大楼以及通商银行大楼。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下图为上世纪老外滩照片,自左至右分别为:亚细亚大楼、上海总会大楼、有利大楼、日清大楼以及通商银行大楼。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下面左图为站在码头上拍的的有利大楼、日清大楼及通商银行大楼,右图为通商银行大楼前的马路。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中国通商银行成立于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年5月27日),是中国人自筹资金开设的第一家银行,创办人为盛宣怀(1844—1916),他是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中国通商银行开办时由官商合股,采用汇丰银行的管理模式,早期的业务单据都使用英文,还聘请了洋人大班,并加入外商银行的同业公会。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该行成立之初,国家即授予发行银元、银两的特权。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20世纪20年代,通商银行为扩充业务,还购入隔壁外滩7号原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因大楼西侧有元芳弄,故又名元芳大楼。抗战时,此楼被汪伪政府占有,抗战胜利后,中国通商银行从重庆迁回此楼。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将中国通商银行收归国有,该楼长期由长江轮船公司使用,为高档购物餐饮休闲等消费场所。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通商银行大楼始建于1897年,该楼原是会德丰拍卖行,后美国的旗昌洋行通过交易,获得该楼产权,后被中国通商银行买下。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该楼原为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东印度式”建筑。因银行建筑对安全性能有一定的要求,1906年对旧楼进行了翻造。下图为改造前后的对比。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下图是大楼刚建成时周围的环境,当时周围的建筑还没有改造,大部分为二至三层的建筑。2为丰裕洋行姐妹楼的北楼,1913拆除,后改建为现在的外滩1号的亚细亚大楼;3为英国总会,1909年拆除改建,现为外滩2号;4为天祥洋行,1916年拆除,改建为现在的外滩3号有利大楼;5为长利洋行,1921年拆除,改建为外滩5号的日清大楼;6即通商银行大楼,保存至今;7为美商旗昌洋行南楼,1906年拆除,改建为现在的外滩7号大北电报大楼;9为旗昌洋行北楼,后改建为外滩9号招商局大楼;10是公易洋行,1921年拆除,后改建成现在的外滩10号-12号汇丰银行大楼。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新大楼由英资玛礼逊洋行的格兰顿(F . M . Gratton)设计,占地1698平方米,建筑面积4541平方米。改建后的大楼为假四层,砖木结构。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改建后的建筑为欧洲封建社会后期市政厅式样,其精心装饰,使其具有哥特式艺术风格。大楼立面原为青、红砖镶砌的清水墙,解放后被使用单位粉刷上水泥,损坏了原貌。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为了突出建筑的表现力,建筑的窗洞造型自下而上每层都不一样,分别采用了半圆券、弧形券、平券,屋顶老虎窗则用尖券,这在同期或以后的建筑中,都是十分少见的。顶层一大四小五个英国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尖顶,原先还有十字架(后拆除)。入口大门为半园券顶,四根巨大的廊柱具有典型的罗马风格。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通商银行大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滩的典型建筑。这幢走过一个多世纪的欧式建筑的意义远不止停留在具历史性与艺术性。可以说,就是它在中国金融史上划上了开篇性的一页。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3)

(未完待续)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