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2024-01-27 12:46:15)
标签:

转载

3】上海总会大楼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上海总会大楼位于外滩2号,原为英国侨民活动的俱乐部,又称皇家总会,曾是上海最豪华的俱乐部。原有西文名称:Shanghai Club,British Club。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外滩的每一座建筑,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但论及身份的跌宕和变迁,没有谁可以和上海总会相比。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上海开埠后,租界里的外国侨民、商人日益增多,钱也赚得不少,先后建造了跑马场、酒吧、舞厅等娱乐活动场所。但这些分散的场所还不足于更好地联络侨民间的感情和更深更频繁的社交活动(以下老照片来自网络)。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于是又相继兴建了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总会大楼。这种集娱乐社交于一体的场所,外国人叫“俱乐部”,当初中国人把它译为“总会”。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最先成立的是英国总会。开埠初的上海,外国人中的英国人最多,他们势力强、财力大。1861年,英国总会决定建造一幢总会大楼,由兆丰洋行大班福格出让位于外滩的兆丰洋行北面3.5亩地,上海体育运动基金会出借资金。总会大楼1863年破土动工,1864年建成开放。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英国总会大楼当时又叫上海总会,也称上海俱乐部,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英国式的改进建筑。该建筑除保存英国传统建筑风格外,在二楼和三楼还增加了宽敞的长廊式内阳台,正面中间为山墙式屋顶。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1905年,英国总会考虑到原有的房屋比较陈旧,各种娱乐设备也落后了,于是决定在原址重新新楼。新楼由英国马海洋行设计,建筑设计师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H.Tarrant。大楼由怡和洋行、卜内门洋碱公司、汇丰银行、英商电车公司和正广和汽水厂联合出资,由英商聚兴营造厂施工。1909年奠基,1910年1月启用,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交场所。刚建成时,大门没有雨棚。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大楼内设大小餐厅各两个,还有弹子房、保龄球房、棋牌室、吸烟室、图书馆等,是外国人、达官富商寻欢作乐的场所。当时实行对会员开放,只有外国领事馆人员、工部局﹑巡捕房上层人员以及军官、外商洋行等外籍职员才有资格当会员。即使有中国人,也多为买办之流。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被关闭,后被日军占领,成为日军海军武官府。抗战胜利后,大楼仍由英商总会收回。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1949年后,在华的外侨相继离开中国大陆,总会活动也停止了,上海市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此处曾先后为中国百货公司华东采购站和上海百货公司采购供应站。1956年,大楼交给国际海员俱乐部使用,成为上海少数几个可以吃到罗宋汤的地方。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1971年改为著名的东风饭店。1989年,美国肯德基快餐连锁店进入上海,这里的二楼成为肯德基在上海的第一家快餐店。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2009年3月,希尔顿酒店集团正式宣布与上海久事公司及锦江国际(集团)合资的上海新联谊大厦有限公司签订管理合约,上海总会大楼成为希尔顿集团旗下亚洲首家华尔道夫酒店,并于2011年4月18日开业。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上海总会大楼,当时的建设耗资白银45万两,是一座英国古典主义风格外观的建筑,墙面装饰和塔楼式样具有巴洛克特征。大楼占地1811平方米,建筑面积9280平方米,这是上海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采用片筏基础,也是在上海的首创。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大楼地上五层,地下一层。整幢建筑外部以大门入口为主轴线,东面主立面上下左右均采用为三段式处理,左右对称,横向檐口线、腰线处理得体,显得和谐均匀而稳重。外墙除柱和勒脚用石料以外,其余均为水刷石,显得十分华丽。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大楼底层的三个门洞和它上面的两扇圆形的窗户,正好衬托了中间拱心石的垂花雕饰,让主入口显得非常气派和豪华。两边的辅助入口各有两对塔司干立柱。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大楼的第三层与第四层,有六根爱奥尼克立柱,为整幢大楼增加了立体感。第五层居正中的窗户采用了条形拱卷型,屋顶南北两端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这种建筑的运用,不仅提升整幢建筑的高度,而且使整幢建筑显得优雅而富有艺术感染力,更显示了他的豪华和气派。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大楼立面最具特色的是三层至四层中部的6根爱奥尼克立柱,廊柱形成了立面构图的视觉中心。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爱奥尼克立柱(Ionic Order)起源于前6世纪中叶的爱奥尼亚,特点是柱身修长,柱头上有向下卷起的旋涡状,是“女性美”的象征。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外滩的亚细亚大楼、老沙逊洋行大楼、麦加利银行大楼等建筑均为爱奥尼克立柱。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希腊古典建筑除爱奥尼克柱式外,还有其他的两种柱子风格: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和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多立克柱是三种柱式中出现最早的一种,特点是柱身粗壮,柱头是个倒圆锥台,上方有方形的石头盖顶,柱头没有装饰,柱身有20条凹槽。多立克柱式是“男性美”的象征。海关大楼底层就是用这种柱式。科林斯柱最早出现在希腊时期商业繁荣的科林斯城,柱顶有一束树叶和花蔓组成,似花篮状,雕刻华美,是“富豪”的象征,汇丰银行和怡和洋行都使用这种柱式,以显示自己的财富。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大楼内部装饰也十分典雅、豪华。室内装修由供职于马海洋行的日本设计师设计。设计除了仿照英国王宫的格调外,还参照日本帝国主义王宫的风格设计,故有“皇家总会”、“东洋的伦敦”之称。以下部分照片来自网络。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大楼一楼为餐厅,二楼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其余均为客房。整个饭店设施齐全,装修精美。英国记者巴伯在《上海的沦陷》一书中写道:“虽然上海总会太英式、太保守了,而且要成为会员非常困难,但是到了上海如果不应某位会员邀请,到总会去喝杯午餐前的苦味杜松子酒,这趟上海之行就不算圆满。”可见当时的上海总会的名气有多大。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进入拱券大门有一段宽阔的白色大理石台阶引导我们通往大厅,大堂竖有8根高达5.4米的雕花石柱,石柱从精美的黑白大理石地面拔地而起,瑰丽的石柱支持着楣构和拱券,回廊在柱间向厅内作圆弧形出挑,大厅的顶部是拱形天窗。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大堂北侧有半圆形的铁栅栏电梯,造型别致,当时的西门子公司制造,至今仍在使用。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南部是当时远东最大的酒吧,长达34米。当时人们称这里是“午餐时间遇见所有英国大班的地方”。当年公共租界的许多要事,都是大班们在这里边喝威士忌边讨论的。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美国女记者库恩回忆这条著名的长吧写道:“大厅这条长度超过100英尺的的长吧,由抛光的桃心木制成。通过酒吧的凸窗可以看到黄浦江忙碌的港口。长吧的好座位都留给扬子江的领航员们,因为是他们驾驶船只巧妙地绕过暗流和浅滩,带领人们从入海口来到上海。”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据说长吧也有“潜规则”。大班们总爱聚集在吧台的临窗一侧,靠近位置最好的引航员们。而初来乍到的新会员,只能坐进另一侧的昏暗角落里玩骰子。如果后来新会员的地位有所提升,那么他在长吧的位置也可以相应挪动。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2)
  外滩的每一幢建筑,都有讲不完的故事。

  (未完待续)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