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北京的故事(八七六)大兴胡同
 (2023-08-20 20:30:01)
	
			
					(2023-08-20 20:30:01)		| 标签: 转载 | 
老北京的故事(八七六)大兴胡同
题大兴胡同
言泊远
汉瓦秦砖旧府墙,千秋胡同起高房。
出关金主修宫殿,才使大兴陪帝王。
大兴胡同在东城区交道口南路东。胡同东口外有一块蓝底白字的醒目大牌子 “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区分局”。大兴胡同东起细管胡同,西至交道口南大街,南与北剪子巷、文丞相胡同相通,北与花梗胡同相通。
大兴是北京南郊的一个行政区,扼守着北京南大门。而城里也有一条著名的大兴胡同,不在大兴区。很多人觉得奇怪,北京市里为什么没有延庆胡同、门头沟胡同呢?今天的大兴原来根本不在郊外,也不属于河北省。
宋金时期,北京就叫大兴府。金朝的都城前期在今天哈尔滨附近的上京会宁府,后期迁至今北京的中都燕京城。金朝都城称“中都燕京”,就是“首都北京”;以北京地方而言,它对应的则是“大兴府”,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这就是北京最早的“大兴”,也是今天南郊“大兴”的鼻祖,它是当时北京区域的首府所在。下面还有“大兴县”,堪称“全国第一县”。
把“大兴”带到北京的,是金朝第四代皇帝完颜亮。完颜亮杀掉金熙宗自立,然后对南宋发起旷日持久的战争,最终失败,被部下杀死在江南。公元1161年,这位骄奢的皇帝灰飞烟灭,但其主导迁入、营建的中都大兴府,并没废弃,成为金中后期的都城所在。正是这个“大兴”,拉开了北京至今860多年建都史的序幕。
金中都范围,主要在今西城区西南部原宣武区至丰台区,大兴府、大兴县驻地都在中都燕京之内。大兴县是当时大兴府首县。
元灭金后仍在北京建都,但都城北移,设大都路总管府,撤大兴府,命名为大都。大兴作为县级地名使用,仍然是京城第一县。
明清两代依然设大兴县,而且沿袭元代习惯,京城东部城区及郊区,在行政上属大兴县管辖。
明初,国都南迁,大都路总管府改为北平府。永乐元年(1403)改北平为北京,北平府升为顺天府,下设大兴、宛平两个依郭县,以鼓楼为界,东为大兴,西为宛平。清因循。县署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在今大兴胡同西口北侧。
民国十七年(1928),首都南迁,北京改为北平,二十四年(1935),大兴县政府由北平迁驻大红门。今天,县署大部建筑被公安局东城分局拆除,盖做办公楼。
当年县衙在今大兴胡同中部,院内就是县衙所在。县衙对面,是大兴城隍庙,这两个建筑便是古代大兴县的重要地标。至今,城隍庙还在,山门也算完好,无论形制还是雕刻细节,保留得相对不错。山门面阔三间,中央为门道,上方拱券雕有五条龙,门两侧是石雕的对联: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门两侧的大字似乎是:监观、有赫,只是笔者不敢确定。资料显示,城隍庙建成于同治十一年(1872)。不过现在庙里面已成大杂院了,目前被列为东城区保护院落。
大兴县落址在大兴胡同这段历史,是大兴历史上最为荣耀的时期之一,无论地理位置还是政治安全,都十分重要。
据记载,大兴县署旧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至署内六层。大门之内有监狱、土地祠、县丞和典史署,占地4000平方米。大兴县署对面有大兴县城隍庙,庙西有万善寺,尚存,作为民居。明清之时,有城隍出巡祈雨活动,民国后废除。
大兴胡同,明朝属教忠坊,称大兴县,清朝属镶黄旗,清乾隆时称大兴县胡同,光绪时称大兴县署胡同,民国时复称大兴县,并将县署两侧胡同分别称为大兴县东胡同与大兴县西胡同。
1928年,大兴县划归河北省,县治由北京城内迁至黄村。次年,又降为二等县。大兴就从拱卫首都的核心地区,被迁到了偏远的郊区。
1958年,大兴才重新回到北京的怀抱。只是它郊区县的身份不能改变了,它曾经辉煌了多个朝代的地方,今天叫东城。
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大兴县东、西胡同改称大兴胡同。文革时撤“县”,称大兴胡同至今。
曾经的大兴,是这样荣耀!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大兴县,设立大兴区更是飞跃发展。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