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壶友们来说,最害怕的事情莫过于,养了很久的紫砂壶碎了。那碎了的壶只能扔了吗?可千万别!
那么紫砂壶应如何修复?今天介绍一二。在这里,我们可将残损紫砂器常见的处理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为装饰性修复,第二种为尽量维持原状的处理。
第一种,装饰性修复
不仅能修复,还能给紫砂壶带来重生,使其“残不失其真,残不失其美,残不失其珍,残不失其值”。
1、金缮
金缮是一种器物的修补工艺,以大漆作为粘合剂,将碎片粘合,以金粉、金箔修之缮之,修缮过后的器物不似从前的圆满,却有了全新的生命,好似凤凰涅槃,虽非昨日之美,却是有了另一种风情。
金缮紫砂壶图例
对于紫砂壶来说,金缮并不是简单的修复技艺,而是基于残缺的“二次创作”,是以紫砂壶为画布的抽象艺术,修复师们沿着壶器原本旧的脉络,走线描金,将新的时间铺陈在旧的时间之上,像是两个不同世纪的骤然相逢。
用金缮工艺修复好的紫砂壶,在沧桑之外,更是尽善,尽美,有了新的褶皱,有了新的呼吸,也有了新的生机。
2、镶嵌
金、银、铜、铁、锡、玉在残壶的身上等有着千变万化的妙用,如果紫砂壶的嘴、身、把、底出现小碰伤,甚至壶嘴、把断裂可以用镶嵌或包锡的方法修补。
壶盖裂了镶银边
如果修补得好的话,不但对紫砂壶的使用没有影响,对壶的美观也没有很大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升紫砂壶本身的艺术性,给人展现一种残缺美。
镶金边是在壶的口沿、嘴的流口、底的边缘、盖的周边及纽等部位,以黄金薄片包镶(也有用铜片包镶),不仅尊贵古雅,还给观者带来闲情逸致之感。
运用金属(金)镶嵌的紫砂壶
3、包锡
包锡工艺,俗称“砂胎包锡”。清中期朱坚(石梅)精于此术。常见形式有壶体全包或壶体包锡,嘴把镶金、镶玉、镶红木等。
一把包锡紫砂壶的的成型需经过设计、制板、选料、裁剪、成型、焊接、整形、抛光、雕刻、再抛光等十几道工序,精工细制而成,将紫砂泥古雅的色泽和锡的光鉴结合在一起,再加之玉的温润予以点缀,三种材质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美感。
4、锔瓷
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修复工艺,“锔”指的是把打碎的瓷器拼好,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抓牢破损处,使其恢复原样和使用功能的技术,最早可追溯到宋朝。
不仅适用于瓷器、陶器、玉器,同样适用于紫砂壶,可对破损的紫砂壶进行锔瓷修复,一般需要经过找碴对缝、定位点记、打孔、锔钉、补漏等步骤。
第二种,尽量维持原状的处理
1、器型完整但有小瑕者
有的珍贵紫砂器大醇小疵,器型完整,虽有微瑕(可能是流传过程中导致的),但是器型或者装饰稀有罕见,瑕不掩瑜,不影响其文物价值,那么便无需刻意去修缮,修补反而破坏器物美感,也影响世人看到它们的本来面目。
北京故宫博物馆中藏有一只雍正时期的紫砂器,壶身描金漆绘保存完好,具有典型的皇家风范,虽然盖上则大部分脱落,但故宫博物院仅存的雍正朝紫砂胎描金彩绘壶,仍然是不可多得的佳品。
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件“邵邦祐”款紫砂珐琅彩壶,流及壶柄已残缺,壶盖保存完好。壶身与壶盖以红、黄、绿、蓝等色珐琅彩描绘山石花鸟,纹样精细,生机盎然。
2、残件标本
瓷器即使碎裂,物化性质依然较为稳定。
比如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移山整基时,发现了蠡墅村羊角山早期紫砂窑址,这是涉及宜兴紫砂起源的重要发现。
在其废品堆中发现了大量早期紫砂器废品,以各式壶类为主,有大量的壶身、壶嘴、提梁、把手和器盖出土。
这些碎片如果小于完整器的2/3,基本就没有修补的必要,维持原状用来教学研究较为合适。
综上所述,并非所有有瑕疵或破损的紫砂器都需要修复,如不影响器型完整,可维持原状,以原本的状态为主。
如果认为瑕疵或破损的紫砂器就无价值也有失偏颇,俗话说“宁玩残精,不玩普全”。
器型或装饰足够精美足够特别的老盏残件,依然很稀有,颇具收藏价值。
此时如果有机会入手,需不需要修复,如何修复,就必须综合紫砂器本身表现和残缺状况以及自身的喜好和需求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