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的中部,南临西湖,是清康熙、乾隆时期的行宫,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中山公园。

西湖行宫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雍正五年(1727)改为圣因寺,乾隆十六年(1751)在圣因寺西另建行宫。清末,圣因寺部分园地与西太乙宫庭院连接辟为御花园。

【1】头宫门
公园的正门为原清行宫的头宫门。公园的入口悬有匾额“中山公园”,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沙孟海题写。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浙江宁波鄞县人,二十世纪书坛泰斗。

大门两边有楹联:“山外皆山,峦岫绕成清净界;画中有画,笙歌谱就太平图。”
吴芝瑛撰,祝遂之书。吴芝瑛(1867~1933) ,字紫英,别号万柳夫人,桐城县高甸人,近现代著名女书法家。吴芝瑛女士任侠好义,好友秋瑾殉难,芝瑛冒死收尸义葬。祝遂之(1952~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现代著名书法家。

公园大门外有一对汉白玉石狮,雕刻精细,造型优美,系明代魏忠贤生祠之物,清时移至此,是杭州最古老的石狮之一。


【2】光华复旦牌坊
公园四开朱漆大门正对着秀丽的西湖。抬眼展眸,湖上风光应接不暇,画船游移,笙歌悠扬,水鸟振翅。临湖处,有“光华复旦”牌坊,三门三楼四柱木结构,木柱底部为石结构。

牌坊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当时称“万福来朝”牌坊,先后更名为“复旦光华”、“光华复旦”。

现匾“光华复旦”,集颜真卿字。

在晚清民国旧影的世界里,光华复旦牌坊是近乎标志性的建筑,大多数关于西湖的老相册里,都有它的身影。

从牌坊旧照上看,牌坊还曾题写过“日月光华”。“日月光华”与“复旦光华”均源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思是:日月光华照耀,辉煌而又辉煌。


【3】清行宫
跨进公园大门,中间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南北向木栈道,花木掩映,直指耸峙的青山。

栈道两侧是清行宫遗址。没了建筑,只剩台基、柱础、地砖、台阶、地垄等基础遗构。



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就已闻名。唐代有孤山寺,南宋时建西太乙宫、四圣延祥观。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在此建行宫,康熙、乾隆南巡时都在这里住过。雍正时(1727年)改为圣因寺,与灵隐、昭庆、净慈三寺合称西湖四大丛林。乾隆十六年(1751)分圣因寺为二,在圣因寺西另建行宫。

《西湖行宫图》(清乾隆初期)
行宫整体院落坐北朝南,南部为建筑院落,北部为借孤山地形建造的后苑。

《行宫八景图》
乾隆四十九年(1784),为庋藏《四库全书》,将圣因寺以及行宫的部分区域改建成文澜阁。

彩绘《西湖胜迹图》(清嘉庆年间)
清咸丰年间,忠王李秀成为解天京之围,于1860年、1861年率太平军两次攻占杭州,同治元年(1862)行宫毁于兵燹,目前仅存遗址。2008年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清行宫的建筑和园林遗址遗迹较为丰富,包括院基墙基、头宫门、垂花门遗址、奏事殿遗址、楠木寝宫遗址、鹫香庭遗址、玉兰馆遗址、领要阁遗址。后苑现存“行宫八景”的部分园林建筑遗迹,包括戏台、贮月泉、领要阁、御碑亭、绿云径、四照亭等。

【4】垂花门、奏事殿、楠木寝宫遗址
进入行宫的头宫门,首先来到的是月台及垂花门遗址。垂花门为清行宫主轴线上第二进院落的入口,它坐北朝南,三开间建筑,东西门侧接抄手连廊。垂花门现存遗迹有青石砌筑须弥座、汉白玉柱础,残存的方砖地坪、墙基、台阶等。

过月台及垂花门,就到了奏事殿遗址。奏事殿是皇帝会见朝臣的宫殿,是清行宫主轴线上第二进主体建筑。奏亊殿坐北朝南,五开间加围廊格局。奏亊殿现遗存清代汉白玉云龙纹柱础、台基等宫殿的基础以及阶沿石、地垄石、砖砌柱墩等遗构。

再往里走,是楠木寝宫遗址。楠木寝宫是皇帝生活起居的宫殿,是清行宫主轴线第三进主体建筑,五开间加周围廊格局。寝宫地坪用的是金砖,台基、阶沿均为青石。

清行宫遗址的台基、柱础均刻有精美的花饰。

台基遗构

汉白玉云龙纹柱础
(未完待续,照片拍摄于2022年7月29日,旧照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