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门额上有匾额“居易乐天”,白居易,字乐天,取白居易的名作匾额之名,倒也十分有趣。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二层屋檐下悬挂的是“贤达高风”,将白公的高风亮节一言以蔽之。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入口楹联:“但是人家有遗爱;曾将诗句结风流。”清代浙江巡抚阮元集句、张旭光书。上下联均集自白居易诗。上联出自《闻歌妓唱严郎中诗因以绝句寄之》:“已留旧政布中和,又付新词与艳歌。但是人家有遗爱,就中苏小感恩多”。但是:只要是,凡是。遗爱:留于后世而被人追怀的恩惠、贡献等。下联出自《微之到通州日授馆未安……因酬长句》:“十五年前似梦游,曾将诗句结风流。”上联称赞白居易的仁政造福千家万户、后代子孙;下联则概说白居易的文采风流。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走进厅内,大厅布置通长画桌,四张带茶几的太师椅,仿佛见到白公与挚友在谈诗论文,潇洒不羁,豪放放纵的情景。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厅正中悬挂的是白居易线刻像,像边刻着“未曾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这是白居易《春题湖上》的诗句,白公对西湖的挚诚相爱,感动了万千后人。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大堂楹联:“韵分西子,柳堤边,思一镜画图亲手构;政惠杭州,梅屿上,设两尊芳醴肃容瞻。”
王漱居撰并书。分:给,与。柳堤:此指苏堤。一镜画图亲手构:指今日西湖美景白居易、苏轼曾亲身参与构建。惠:施恩惠,给予好处。梅屿:即孤山,因多梅花,故名。芳醴:香甜的美酒,此指祭奠之酒。肃容:严肃庄重的仪容。此联抒发了对白、二公造就西湖美景、造福杭城百姓的感佩之情。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厅堂两侧墙上,通幅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地介绍了白居易的生平与守杭事绩。厅内东侧墙面是“白居易生平图谱”,分别从白居易“自幼学诗”、“漂泊苏杭”、“访顾获誉”、“白元相识”、“名篇问世”、“直谏遭忌”、“江州宏构”、“因伤辞苏”、“总摄秘监”、“白刘论词”、“退隐香山”、“光耀千秋”等十二件大事上,展现了这位唐代大诗人不为平常的一生。白居易从小就很聪明,五、六岁时在母亲的教导下开始写诗,九岁懂得声韵,童年时代的白居易就已经开始显露出写诗的才华。白居易在十四岁被父亲送到江南,游历苏州、杭州两郡,开始了少年只身漂泊流离的生活。十六岁的白居易初到京城长安,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拜谒当时的著名诗人顾况。顾况读到诗中佳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加赞赏,并到处予以赞扬,从此白居易名声大振。三十一岁的白居易和元稹同科及第,一起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由此两人结为终生诗友,二人文学思想一致,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三十四岁白居易写了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深深地感染着世人,成为千古绝唱。白居易在朝廷内爱直言进谏,在他四十四岁那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被贬江州司马,这次打击很沉重,成为白居易一生的重要分界线。被贬江州第二年的一个秋夜白居易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听闻琵琶声,结识一位年少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得知歌女身世后白居易心情抑郁,结合自己仕途遭遇,创作了著名的《琵琶行》。白居易五十三岁任苏州刺史,他体察民间疾苦,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在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次年因病去职,苏州百姓落泪送别,有诗云:“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白居易五十五岁时至长安任总摄秘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秘书监是秘书省的一把手,从三品官职。白居易和刘禹锡在机缘巧合之下,相遇于扬州。虽然这时的他们都已经名满天下,却还是第一次见面,两人一见如故,相交莫逆。此后,两人一直有诗作唱和,两人合称为“刘白”。晚年白居易远离官场归隐洛阳,他十分钟爱香山寺的清幽,常常出入香山中,甚至还把家中的酿酒和书籍全部移至了香山寺中,成为了香山寺的一员,晚年字号香山居士。白居易最终在香山仙逝并葬于香山。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西墙面是“白居易守杭事迹图”,通过“千里赴任”、“倾听民声”、“就堤兴利”、“刻碑立法”、“浚治六井”、“吟咏湖山”、“留俸归公”、“惜别杭城”等八个方面,展示了了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五十岁时,奉诏出任杭州剌史,为杭城百姓谋福,为西湖山水造美,守杭政绩成就了千古美传。长庆二年(822)七月,五十岁的白居易对京城内官场争斗深感厌倦,请求外放,奉诏出任杭州刺史。幼年时期在杭州的游历使白居易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心中杭州是让他心驰神往的地方。白居易一路风尘仆仆,历时两个半月到达杭州。他就任时正好是秋末冬初赏景的大好时节,可是白居易顾不得游赏佳景,马上接手公务。他常与百姓平易交往,体恤民情,倾听平民疾苦,并尽量为他们解围济困。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而官吏们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他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面的容量,从而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白居易还规定,西湖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关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他还为了农民灌田方便,简化了层层申请,逐级审批的环节。他的这种造福民生的态度,令杭州人民深感敬佩。白居易写了《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就不会受旱灾之苦——这是对西湖水保护利用的最早法规。同时白居易还组织重新疏浚了唐德宗元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
白居易在杭三年,题诗千余首。杭州的风光在白居易的笔下栩栩如生,在他的诗篇中把杭州各处的景点、各种的景观、四季的景色,刻画得淋漓尽致,深入人心。三年刺史任满,白居易离杭之前,把自己大部分的官俸留在杭州官库,以作公家应急之用,为后任解急尽绵薄之力。他带走的不过是天竺山的两片石头,就是这区区的石头,白居易还时时觉得取之有愧,心里老大不安。他在杭为官的清廉由此可想而知。白居易启程离杭那天,杭州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送行,扶老携幼,夹道相送,举杯祝福,场面十分感人。这动情的场景使得白居易也激动难抑,面对这么好的百姓,他还为自己没有为百姓建树更多的善政而感到愧疚。白居易就是这样一位时时以苍生为念,心系百姓的杭州太守,他的形象长存于西子湖畔的山山水水之间,杭州人民永远爱戴与怀念他。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6】碑廊
后厅西侧设有碑廊,廊内墙上镶嵌着宋、明、清时期有关建造二公祠的碑文及近代名人有关白苏二公诗词的碑文。年代久远的碑石,还用玻璃保护着,块块碑石,弥足珍贵。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四块出自于苏东坡手迹“苏东坡书陶渊明归去来辞字诗六首”的石刻价值非常高,每块石刻高30厘米、宽70厘米,行书字体,苏东坡题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还有明代“苏东坡、米芾画像”石刻,两边是苏东坡、米芾线刻画像,中间为董其昌书“东坡先生自赞小像”。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清道光五年(1825)“钱塘县特谕”碑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清嘉庆七年(1802)“浙江巡抚关防库给银两”碑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清嘉庆三年(1798),秦嬴撰,梁同书书“新建苏文忠公祠”碑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清道光十六年(1836)《重修西湖白苏二公祠记》碑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清阮元撰《嘉庆三年秋始建西湖苏公祠誌事》碑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清嘉庆三年(1798)谢启昆《西湖新作苏文忠祠诗记事》碑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明董其昌跋苏轼、米芾小像碑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明万历甲寅(1614)碑董其昌识题碑
以下这四块碑石年代更为久远了,是宋元丰四年(1078)苏轼所书的《集陶渊明归去来辞字诗六首碑》。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最后这三块石刻是三位当代书法家所书的三首白居易描写西湖最具代表的诗,分别是商向前书白居易《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费新我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以及沙孟海书白居易《春题湖上》。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白居易《寄题馀杭郡楼兼呈裴使君》碑:此碑是书法名家、杭州市老领导商向前1983年所书:
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
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
绿觞春送客,红烛夜回舟。
不敢言遗爱,空知念旧游。
凭君吟此句,题向望涛楼。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白居易《寄题馀杭郡楼兼呈裴使君》碑,商向前书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碑:此碑是书画家费新我1980年所书: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碑,费新我书
白居易诗《春题湖上》碑:此碑是一代宗师、书法家沙孟海1932年所书: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白居易诗《春题湖上》碑,沙孟海书
白苏二公祠原有白苏二公像碑,上世纪白苏二公祠作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饭厅时,还保存完好,现不知保存在何处,有点遗憾,未能见到。杭州人有句俚语:吴山上庙多,孤山上祠多。孤山的祠堂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基本绝迹。白苏二公祠与林社,是孤山众多祠堂中仅存的两座,享受着市长“待遇”。西湖有幸得到白苏二公的治理,是杭州人民的大福气,立祠纪念白苏二公的同时,他们的诗句也将千古传颂,万世留芳。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 [转载]杭州西湖——白苏二公祠(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照片拍于2022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