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州记忆》之一百六五蛙鸣声声
(2022-05-09 17:39:22)
二天前,回了趟老家,老家老屋四十多年前就拆了。后来,堂兄在我家老屋的地基上盖了幢二层小楼,我在他那儿住了一宿,试图找回儿时的感觉,这是三十多年来,我在老家住过的唯一一个夜晚。
老屋北侧二三米处是一口池塘,黄昏时分,我沿着池塘四周走了一圈,忽闻蛙声响起,继而连成一片,像一支乐队,奏着欢快的交响曲。这让我想起唐诗宋词中,关于蛙鸣的描述,那些脍炙人口的佳句,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唐代文学大家韩愈有诗曰:“一夜青蛙鸣到晓,恰如方口钓鱼时。”韦庄的《三堂东湖作》中也有佳句:“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在诗人的作品里,蛙声已成为标配。伟人在16岁那年,也作诗《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做声。”赞赏青蛙的骁勇、威风和潇洒。
蛙鸣是庄稼丰收的象征。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曰:“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蛙是害虫的天敌,庄稼的守护神,蛙鸣愈闹,水稻愈能丰收。辛弃疾的《西江月》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未想到美妙的蛙鸣,还有这般功能!人类就是这样在悠扬的蛙鸣声中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乡村也在这年复一年的蛙鸣声中,变换着春夏秋冬的缤纷色彩。
蛙鸣声声,唤起了儿时的回忆。记得一次,我和几个小伙伴在沟渠边割草,只见田野里蹦跳着许多只青蛙,有小伙伴提议,抓青蛙用火烤着吃,于是纷纷放下镰刀,蜂拥而上,捉了很多青蛙,然后,他们用镰刀割下青蛙双腿,剥了皮,露出雪白的肉,点燃藤条野草,把蛙腿放到火上烤,一会儿工夫,空气中弥漫着蛙肉的清香,小伙伴们抢着品尝,喊我没动,有个小伙伴拿了只考好的蛙腿给我,我始终未吃,因为心中牢记着“青蛙是益虫,人类的朋友”。让我难以下口。
每当黄昏时分,我总依偎在门前,凝眸着落日残霞,夕阳箫鼓、流水落花。夕阳褪去余晖,星星银光闪烁,一颗颗镶嵌在神秘的夜空。温柔的月光洒满了田野,蛙声如潮,响遍原野,淹没了村庄。微风起,麦花香,蛙声闹,怀着丰收的期盼,和着大地的脉搏,吐露心中的呼唤,彻夜歌唱,不知辛劳。许多个傍晚,我和小伙伴们在田野里追逐、嘻戏,累了就躺在草地上,头枕着柔软的野草,眼望着皎洁的月亮,耳听着美妙的蛙鸣,这是童年记忆里最纯真的歌谣,也是生命中最熟悉的声音。
行走在田野、塘边、村间的小道上,蛙鸣声时近时远,时断时续,时而高昂,时而低吟。那边的蛙声远离了,这里的蛙声又近了,跌宕起伏,婉转悠扬,唱响了中华大地的田园之美,唱出了内心深处的最美乡音。蛙鸣声早已贮藏在我的脑海深处,直抵我的心房,午夜梦回,耳边常回旋着蛙鸣声声……
刊登于2022年四月《合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