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脚下曾诞生安徽省首部独立拍摄电影
(2019-04-11 19:11:59)
标签:
文化旅游 |
蜀山脚下曾诞生我省首部独立拍摄电影
原安徽电影制片厂入选合肥第二批保护性建筑名录
2017年3月22日,合肥市政府办公厅发文公布合肥市第二批保护性建筑名录,肥东县的龙泉寺、肥西县的新街民居、长丰县的吴山庙起义旧址等在内的175座建筑名列其中。合肥市还要求,各有关单位要各司其责,做好保护性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为此,对部分保护性建筑进行了探访,而通过这些保护性建筑,看到的是大合肥厚重的历史。在合肥蜀山区井岗镇十八岗村,一片荒草中,孤零零矗立着一栋红砖厂房,“听我父亲说,当年这里可热闹了,很多有名的演员进进出出。”这就是原安徽电影制片厂,1962年,安徽在这里独立拍摄了电影《风雪大别山》,也是中国省办电影厂独立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半个世纪过去了,这里早已湮没在历史变迁中,周边的村庄为了保护水源已迁走,只留下这一栋厂房。日前,它入选了合肥市第二批保护性建筑名录。
安徽电影制片厂的变迁,也代表了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该厂是经国家文化部和安徽省委省政府于1958年2月批准成立的,是安徽唯一一家电影创作生产单位。据曾在蜀山区地方志办公室工作过的董枫红女士介绍,当年,为筹建安徽电影制片厂,在合肥西郊大蜀山以北,董铺水库以南,征用土地265亩,建设安徽电影制片厂,当时已建厂房1600平方米,修路1.5公里,建桥一座,并架设高压电线。
相关领导对此非常重视,专门从全国各地的老电影厂抽调了一批骨干力量前来安徽,还调来一些电影拍摄设备。安徽电影制片厂建厂初始,时任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赖少其担任电影厂厂长,起初职工只有七八十人,后来逐渐发展到四百多人。
建厂之初,条件非常简陋,厂门口是一片菜地,用芦席搭就的工棚便是生产车间,还有洗印车间、摄影棚和录音车间等。
在这样的条件下,安徽电影制片厂先后生产出一批在全国颇有影响的影片。安徽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与北京电影制片厂合作的故事片《柳湖新颂》,编剧是我省著名作家陈登科。1959年,该厂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合作拍出了脍炙人口的黄梅戏电影《女驸马》,由严凤英与王少舫主演。
该厂拍摄的影响较大的影片,是1961年拍摄的《风雪大别山》,该片由陈登科、鲁彦周编剧,黄祖模导演,这是中国省办电影厂独立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此外,当时安徽电影制片厂还拍摄了《卧龙湖》、《寇准背靴》等影片以及一些地方戏集锦片等。
在为数不多的安徽电影作品中,或多或少地带有安徽本土文化的印记,主要包括黄梅戏电影,反映农村题材的电影,以及再现安徽历史文化的电影。
中苏关系恶化后,胶片进口面临短缺,1963年中央指示关掉省一级的电影制片厂。安徽电影制片厂也不例外,演员剧团整体并入省话剧团,那些来自上海、北京的演员又重新回到了原来的单位,制片厂的设备也都无条件地支援那些电影大厂。
当年4月,位于大蜀山脚下的电影制片厂拍摄基地保留建筑物周围的土地25亩,其余土地交给蜀山人民公社耕种,之后合肥市民政局借用该厂厂房、土地设立长流人员生产队,直到1982年,随后荒废至今。
如今,这里只剩一栋红砖老厂房,里面满是灰尘,周边荒草丛生。李延勇介绍,他儿时还常和小伙伴在这里捉迷藏,后来为了保护水源地,附近村庄全部搬迁,这里再也没人了。
安徽电影制片厂历史沿革:
1958年成立建厂
先后拍摄的影片有
1963年关闭
此文发表于
2009年《合肥晚报》基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