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去天坛,要仔细看看圜丘台

(2019-04-10 21:50:31)
分类: 我的家乡——中轴线


天坛,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建成于明代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日。十天之后,在天坛安放了代表上天的“昊天上帝”牌位, 永乐皇帝首次到北京天坛举行了祭天大典。代表着顺应天意,迁都成功。

真正的皇帝祭天大概结束在1908年,即光绪三十四年。这一年的冬天,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离世。宣统继位,尚在幼龄,他的父亲、醇亲王载沣作为摄政王代为行祭。皇帝为什么要在冬至这一天举行祭天大典?出自古人敬天畏地尊重自然的情怀,由“上天之子”皇帝主持,或者最为倚重的皇子主持,求国家兴旺、风调雨顺,与民同乐。自汉武帝首祭之后,后来的皇帝们纷纷照做,而且形成一套礼仪制度。

但是,载沣代行祭天也没用了,风雨飘摇的大清朝在三年后,隆裕皇后代小皇帝溥仪颁发了退位诏书,结束了268年的统治。在帝制结束后到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里,天坛遭受过极大的破坏,在民国时期荒草丛生,几成废园……

第一次去天坛,是小学二年级的春游。当时的路线是参观自然博物馆之后去的天坛。我和好多同学都走累了:更觉得天坛怎么那么大啊!是啊,天坛的面积是故宫的四倍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同学们都在阴凉地歇着的时候,我独自去了皇穹宇。那时候,皇穹宇是可以随便进去的。那时候还太小,不懂事,没有任何想法,就是好奇那个屋顶像个大伞似的大殿里有什么。偌大的殿堂里安静极了,就我一个人,看看柱子,再仰看穹顶,惊异得说不出话。后来才明白是那些金龙藻井、和玺彩画和缠枝莲花的美,震撼了一个小孩子的心。

而外面的圜丘台则是更有意思的地界。这个三层的大石台就是祭天台。明朝的时候,这个台子是三层琉璃瓦的,对应天色。到了乾隆十四年(1749),把台面、栏板、栏柱全部换成房山特产的“艾叶青”石。这个祭台,到底是蓝色琉璃的好呢还是名为艾叶青的石头的好?大概还是乾隆更胜一筹,石头的比琉璃的结实,东北话叫“抗造”,比如毫无遮挡地承受前些年的酸雨和近些年的雾霾。

圜丘台的奇妙之处在于建设之妙,体现了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站在圜丘台的中间,圆心的那块石头,叫天心石,以此为中心,以九的倍数,四周铺着发散状的大石条,代表了九重天。第一重日天;第二重月天;第三重金星天;第四重木星天;第五重水星天;第六重火星天;第七重土星天;第八重二十八宿天;第九重为宗动天,据说上帝就住在九重天上。

三层的圜丘台处处有九。为什么?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围绕着天心石向外发散性向外的石块有三层,二十七环。从一环的9 块到二十七环的243块,三层共3402块,是378""。上层高度,直径为9丈,中层为十五丈,下层为21丈,合起来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数,暗含着皇帝的“九五”之尊。周围的栏板,整整三百六十块,正符合历法中的一周天三百六十度的数目。如此设计施工,堪称绝妙。据说站在天心台上轻声地说话,立刻就有回声。现在,游人如织,没法试验了。

站在圜丘台上,看一看石块的铺设,数一数每一层的数字,很有意思。如果在将近闭园,人少的时候,试着说说话,听听有没有回音,也是个好玩儿事情。园内的回音壁,三音石都有回声的效果,古代的建筑家们是怎样的一种巧思啊!利用声学特点,让祭天的仪式有声有色,皇帝的祝词,要上达青天,下传遍地,而且这个奇妙的效果至今尚存。

天坛的设计者是谁?网上传是阮安等,不可信,年代不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