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案例(二)
(2019-08-04 14:00:29)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案例(二)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
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达到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现将我认为比较精彩的课堂导入方法列举一二,希望和大家共勉:
一.音乐激趣
《月光曲》一文记叙的是100多年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全过程。
课文以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明线是事情的发展顺序,暗线是贝多芬的情感起伏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又是由盲姑娘情感变化交织而成的。
要想讲清这两条线索,体会课文内容的含义,讲好开头是关键。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清境中去学习,去理解,去体会。
学生齐读课文后,即放《月光曲》乐曲,这时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此时,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于感染的语气娓娓道来:“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钢琴曲——《月光曲》。
《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它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些问题是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教师的巧妙点拨引发了学生欣赏音乐时探究的心理,又交代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对《月光曲》的欣赏,也激起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因此,新课开始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去创设情境,酝酿气氛,让学生触景生情,诱发出某种情感。
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课文中,许多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
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借助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
如《乡下人家》一文,作者描绘的是乡村的美景,情景交融,恰似一幅生动的多彩的画面。
根据乡村美景,设计投影片。
讲课开始,先投示投影片,加之配乐朗读,欣赏乡下优美的景色,让学生感受乡下人家的独特风景。
学生在耳边听到的是:乡下孩子爽朗的笑声,大人们的呼唤声,牧童的柳笛声,以及牛儿的哞哞声……声像同步,展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它带给了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极大享受。
这感官上的享受,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此时,教师激励学生:“读书吧,它会使你得到新的知识。”学生满怀情趣,投入到乡村新天地的学习体验中。
三、故事传情
乐意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在讲授《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
为了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因此这篇课文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有一个故事,老师一直想讲给你们听。
故事是这样的:在解放军的一个连队里,至今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每天早晨点名时,连长喊马宝玉、葛振林……队列里一片肃静,没有人应答,直到点到第六名战士的姓名时,才有人答“到”。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个英雄连队的前5名战士曾在抗日战争中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颂歌。
这就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壮的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那硝烟弥漫的战场。
一下子,就把热血沸腾的学生拉入了文境中。
当然,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精彩的导入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待我们下一步继续实践和探索,力争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