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发酵培养基常用的优化方法与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2025-09-01 16:14:46)
标签:
技术方法注意事项 |
分类: 百欧博伟生物 |
微生物发酵培养基常用的优化方法与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发酵培养基的优化是提高目标产物(如酶、抗生素、有机酸、氨基酸、生物燃料、菌体蛋白等)产量、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环节。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以下是常用的微生物发酵培养基优化方法,通常分步骤进行:
一、初步筛选与单因素实验
1、文献调研与经验借鉴:
查阅目标菌种或类似菌种相关文献,了解其基础培养基成分和大致比例。
参考已有的商业化培养基配方或实验室常用配方。
了解目标产物的代谢途径,推测关键营养需求(如特定前体、诱导物、维生素)。
2、关键营养源的初步筛选:
碳源筛选:测试不同碳源(葡萄糖、蔗糖、淀粉、乳糖、甘油、糖蜜、纤维素水解液等)对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的影响。考察利用率、是否产生分解代谢阻遏、成本等。
氮源筛选:测试不同有机氮源(酵母粉、蛋白胨、玉米浆、豆饼粉、鱼粉等)和无机氮源(硫酸铵、硝酸铵、尿素、氨水等)及其组合。考察提供氨基酸、生长因子的能力,以及是否产生铵离子抑制。
磷酸盐源筛选:测试不同磷酸盐及其浓度,磷酸盐常是生长和次级代谢的关键限制因子。
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初步考察添加复合微量元素溶液或特定维生素是否有促进作用。
3、单因素优化:
在基础培养基上,固定其他因素,逐一改变一个因素的浓度/水平(如碳源浓度、氮源浓度、磷酸盐浓度、初始pH、接种量等)。
通过测定生物量、产物浓度、底物消耗速率、得率等关键指标,确定该因素的大致适宜范围(如使生物量或产物达到较高的浓度区间)。
优点:简单直观,易于操作和理解。
缺点:
忽略了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协同或拮抗),结果可能不是全局最优。
实验次数相对较多,效率较低。
只能找到局部最优解。
二、多因素交互作用优化与统计实验设计
这是优化的核心阶段,用于高效探索多个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响应值的影响,找到最优组合。
1、析因设计:
考察多个因素(通常2-5个)在两个水平(高、低)下的所有可能组合。
可以评估各因素的主效应以及因素间的交互效应。
适用于筛选关键因素和识别重要交互作用。
随着因素增加,实验次数呈指数增长(2^k,k为因素数)。
2、部分析因设计:
当因素较多时,为了减少实验次数,只实施全析因设计的一部分(通常是一半或1/4)。
牺牲了对高阶交互作用(通常不重要)的评估,保留了主效应和低阶交互效应的评估能力。
是高效的因素筛选工具。
3、Plackett-Burman 设计:
一种特殊的二水平部分析因设计,实验次数是4的倍数(如 12, 20, 24次),远少于全析因设计。
主要用于从大量候选因素(N-1个,N为实验次数)中快速筛选出对响应值有显著影响的少数关键因素。
不能评估交互作用,只能估计主效应。
4、响应面法:
在筛选出关键因素后,用于精确寻找这些因素的最优组合,并建立数学模型(通常是二阶多项式方程)。
中心复合设计:最常用。在二水平析因设计点基础上,增加中心点和轴向点(星点),使因素可以取三个或更多水平。能有效拟合弯曲的响应曲面。
Box-Behnken 设计:另一种常用RSM设计,实验点位于立方体棱的中点,不包含析因设计的角点。实验次数有时比CCD少,且所有点都在安全操作范围内(无极端组合)。不能考察立方体的角点(即因素同时取极端值的情况)。
过程:实验设计 -> 进行实验 -> 数据拟合 -> 模型显著性检验 -> 等高线图/响应曲面图分析 -> 寻找最优点(最大值、最小值或特定目标值) -> 验证实验。
5、人工神经网络:
一种强大的机器学习方法,能处理高度非线性关系。
需要大量训练数据,但一旦训练好模型,预测能力可能优于RSM。
常用于复杂生物过程的建模和优化。
三、其他重要考虑因素和方法
1、pH 控制:
发酵过程中pH会剧烈变化,显著影响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
在优化培养基时,需要考虑:
初始pH的优化。
是否添加缓冲盐。
在发酵罐中,通常需要流加酸/碱进行自动控制。优化培养基组分本身也能改善pH变化趋势。
2、溶氧控制:
好氧发酵中,溶氧往往是限制性因素。
培养基成分(特别是碳源浓度和类型)影响菌体的摄氧率。
优化培养基需考虑其粘度和对氧传递速率的影响。
在罐发酵中,通过搅拌转速、通气量、罐压等控制溶氧在适宜水平。
3、前体、诱导物和抑制剂:
前体:直接掺入到产物分子中的物质。需要优化其添加浓度、添加时间和方式(分批流加),避免毒性。
诱导物:诱导目标产物(通常是酶或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的物质(如乳糖诱导β-半乳糖苷酶,麦角固醇诱导某些抗生素)。优化其种类和浓度。
抑制剂:有时需要添加特定抑制剂来阻断竞争性代谢途径。
4、流加/补料策略优化:
对于存在底物抑制(如高浓度葡萄糖抑制)或需要延长生产期的发酵,常采用分批补料发酵。
需要优化:
流加底物种类(通常是限制性碳源和/或氮源)。
流加策略(恒速流加、指数流加、基于反馈控制如溶氧、pH、尾气CO2/O2、在线底物浓度的流加)。
流加培养基的浓度和组成。
5、培养基成本与经济性:
实验室优化的配方可能成本高昂。需要评估:
用廉价原料替代昂贵成分(如用糖蜜替代葡萄糖,用玉米浆替代酵母粉)。
优化组分浓度,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减少用量。
考虑原料的稳定性和供应可靠性。
6、高内涵筛选/微发酵技术:
使用微孔板(24孔、48孔、96孔甚至更高通量)、微流控芯片或小型平行生物反应器系统。
允许同时测试成百上千个培养基条件或菌株,大大加速初步筛选和优化过程。
结果需要最终在规模放大的生物反应器中进行验证。
四、优化流程总结
明确目标:最大化产物浓度?最大化产率?最大化得率系数?最小化生产成本?缩短发酵周期?
建立分析方法:可靠、快速测定生物量、底物浓度、产物浓度、关键代谢物浓度等。
初步实验与单因素:文献调研 -> 确定基础配方 -> 单因素实验确定关键因素范围。
筛选关键因素:使用PB设计或其他筛选设计(如部分析因)找出少数几个显著影响目标的关键因素。
多因素交互优化:对筛选出的关键因素,使用响应面法进行优化,建立模型,寻找最优区域。
验证与放大:在摇瓶和/或小型发酵罐中进行最优条件的验证实验。关键一步!模型预测需要在实验中确认。
精细调整与过程控制:在发酵罐中优化pH、溶氧控制策略、流加策略等。
成本优化与经济性评估:尝试替代廉价原料,核算成本。
重复迭代:优化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可能需要根据验证和放大结果进行多轮调整。
重要提示:
无菌操作:所有培养基配制和实验过程必须严格无菌。
平行实验:设置重复实验以评估误差。
对照:始终设置对照组(通常是原始培养基或基准培养基)。
发酵规模:摇瓶优化的结果必须在搅拌通气发酵罐中进行验证和进一步优化,因为传质传热、剪切力、pH/DO控制等条件完全不同。
菌种稳定性:优化培养基后,需关注菌种在该培养基上的遗传稳定性。
选择哪种或哪些组合的优化方法取决于具体的研究目标、资源(时间、经费、设备)、因素数量以及对交互作用和非线性关系的预期。响应面法是目前最常用和有效的核心优化方法之一。
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拥有对菌种、细胞、培养基、配套试剂等产品需求者的极优质服务,对购买项目的前期资料提供,中期合同保证,后期货物跟踪到最终售后的确保项目准确到位,都有相关人士进行维护,确保您在微生物菌种查询网中获得优质服务!也正因为此,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国内外多家研制单位、生物制药、第三方检测机构和科研院所院校、化工企业有着良好、长期和稳定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