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状表皮癣菌的生物学特性与临床研究及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
(2025-08-04 16:14:50)
标签:
知识方法佛学研究 |
分类: 微生物菌种 |
絮状表皮癣菌的生物学特性与临床研究及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
絮状表皮癣菌(Epidermophyton floccosum)是一种全球常见的亲人性皮肤癣菌,主要感染人体皮肤和甲板,引起足癣、体癣、股癣和甲癣等疾病。以下是其关键信息的综合整理:
一、分类与形态特征
1、分类学:
絮状表皮癣菌是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中唯一对人类致病的物种。其分类历史可追溯至1870年,历经多次重命名,最终于1923年确定为现名。
2、形态特征:
在沙氏培养基上,菌落初期为白色鹅毛状,成熟后转为黄色粉末状。
镜下可见球拍状菌丝、卵圆形或棒状大分生孢子,无小分生孢子,陈旧培养物中可能形成厚膜孢子。
大分生孢子一端梨形,另一端圆形,大小约10–40×6–12微米。
二、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机制
1、感染部位:
主要侵犯角质组织(皮肤角质层、甲板),偶见侵入性感染,如免疫缺陷患者的活组织感染。
2、致病机制:
分泌脂类,但功能尚未明确。
基因组分析显示,其致病性与黏附因子、角蛋白酶活性及转运蛋白相关。
通过无性繁殖传播,可能与宿主细胞互作时上调毒力因子。
三、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
1、传播途径:
通过直接接触(人-人、动物-人)或间接接触(公共浴池、健身房)传播,也可经自身感染。
2、疾病表现:
体癣/股癣:环形红斑伴鳞屑,边缘隆起,中央自愈倾向,瘙痒显著。
甲癣:甲板增厚、变脆、黄绿色改变。
手癣:较少见,表现为水疱、鳞屑或角化过度。
四、诊断与治疗
1、诊断方法:
镜检:皮屑或甲屑经10% KOH处理后可见分枝断裂的菌丝,少见孢子。
培养:沙氏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及镜下特征可辅助鉴别。
2、治疗:
外用药物:咪唑类、丙烯胺类、复方苯甲酸制剂等。
口服药物:泛发性感染需联用伊曲康唑、氟康唑或特比萘芬,需监测肝功能。
耐药性:较其他皮肤癣菌少见,但需注意长期使用激素可能掩盖症状。
五、预防与研究进展
1、预防措施:
避免共用毛巾、浴具,及时治疗自身真菌感染,保持皮肤干燥。
2、研究进展:
基因组测序显示其基因组为皮肤癣菌中最大,可能与转座子活性相关。
转录组分析揭示其与宿主互作时调控金属蛋白酶、FAD等基因,为靶向治疗提供方向。
六、总结
絮状表皮癣菌是重要的皮肤癣菌病原体,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使其在临床与科研中备受关注。尽管其发病率低于红色毛癣菌,但在特定地区仍为主要致病菌。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其分子靶点以优化治疗策略。
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微生物菌种查询网提供微生物菌种保藏、测序、购买等服务,是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的服务平台,并且是集微生物菌种、菌种,ATCC菌种、细胞、培养基为一体的大型微生物查询类网站,自设设备及技术的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欢迎广大客户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