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糠秕马拉色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机制及治疗与预防!

(2025-06-13 15:56:28)
标签:

知识

教育

佛学

分类: 微生物菌种

     糠秕马拉色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机制及治疗与预防!

 


一、分类与命名

 

1、学名:糠秕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旧称“糠秕孢子菌”(Pityrosporum ovale)。

 

2、分类:真菌界 → 子囊菌门 → 马拉色菌属(Malassezia)。该属包含多种与人类共生的嗜脂性酵母菌。

 

二、生物学特性

 

1、形态:通常为卵圆形或球形酵母细胞(直径2-8 μm),在特定条件下可形成短菌丝(如感染时)。

 

2、培养需求:需含脂质(如橄榄油、甘油三酯)的培养基(如Dixon培养基),在37生长良好。

 

三、致病性与相关疾病

 

1、常见疾病:

 

花斑癣(汗斑):表现为胸背部色素减退或加深的斑块,表面有细屑。

 

脂溢性皮炎:头皮、面部(鼻翼、眉间)红斑伴油腻性鳞屑。

 

马拉色菌毛囊炎:胸背部瘙痒性毛囊性丘疹或脓疱。

 

2、致病机制:

 

分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释放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引发炎症。

 

个体免疫反应差异(如Th17细胞活化)可能加重症状。

 

四、诊断方法

 

1、直接镜检:取皮屑或毛囊内容物,KOH处理后可见成簇的酵母细胞及短菌丝(“意大利面条和肉丸”样外观)。

 

2、伍德灯检查:花斑癣皮损可显示黄绿色荧光。

 

3、培养与分子检测:需特殊培养基,PCR可鉴定菌种。

 

五、治疗与预防

 

1、局部治疗:

 

抗真菌洗剂(2%酮康唑、2.5%硫化硒、1%环吡酮胺)。

 

外用唑类乳膏(联苯苄唑、克霉唑)。

 

系统治疗:口服伊曲康唑(200 mg/日,5-7天)用于广泛感染。

 

2、预防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潮湿闷热环境。

 

油性皮肤者可定期使用抗真菌洗剂。

 

六、易感因素

 

1、环境:高温、高湿度。

 

2、宿主因素:油性皮肤、多汗、免疫抑制(HIV、长期用糖皮质激素)、青春期后激素变化。

 

七、误区澄清

 

并非所有头皮屑均由马拉色菌引起(干燥、接触性皮炎等也可导致)。

 

脂溢性皮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如皮肤屏障缺陷、神经源性炎症)。

 

八、研究进展

 

1、耐药性:罕见,但局部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敏感性下降。

 

2、与慢性疾病关联:研究提示可能与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存在潜在联系,机制尚不明确。

 

总结:糠秕马拉色菌是一种嗜脂性酵母,通过代谢皮脂诱发炎症,导致花斑癣、脂溢性皮炎等疾病。诊断依赖镜检与培养,治疗以局部抗真菌为主,预防需控制皮脂与环境湿度。正确区分其与其他皮肤病的关联可优化管理策略。

 

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微生物菌种查询网提供微生物菌种保藏、测序、购买等服务,是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的服务平台,并且是集微生物菌种、菌种,ATCC菌种、细胞、培养基为一体的大型微生物查询类网站,自设设备及技术的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欢迎广大客户来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