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大肠菌群超标的污染原因及防治措施!
(2025-06-03 15:39:19)
标签:
知识技术方法 |
分类: 百欧博伟生物 |
百欧博伟生物:近期,市场监管总局组织食品安全监督抽检1315批次样品,检出23批次样品不合格。其中抽检的青海某公司中老年营养高钙牦牛奶粉中大肠菌群数超标事件,再次敲响了乳制品行业微生物控制的警钟。大肠菌群作为食品卫生质量的指示性指标,其超标不仅反映生产过程中存在卫生管理漏洞,更可能潜藏致病菌污染风险。本文将从专业角度剖析大肠菌群超标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结合新型消毒技术的应用,助力企业实现微生物污染的科学防控。
一、大肠菌群超标的核心原因分析
1、原料污染:乳源与辅料的卫生隐患
牦牛奶粉的原料包括生乳、钙剂、维生素等。若生乳在挤奶、运输或储存过程中接触粪便、污水或被污染的器具,可能直接引入大肠菌群。例如:
牧场卫生管理不足:牦牛饲养环境未定期消毒,挤奶设备清洁不到位,导致生乳初始菌落数偏高。
辅料微生物控制缺失:钙剂、维生素等辅料未经过严格灭菌处理或储存条件不当(如温湿度超标),可能成为二次污染源。
2、生产过程污染:关键控制点失效
乳制品加工流程复杂,以下环节易引发污染:
设备与管道清洁不彻底:残留乳脂、糖分等有机物为微生物繁殖提供温床,尤其是巴氏杀菌后的冷却、灌装设备若未彻底消毒,可能滋生耐热菌。
人员操作不规范:员工手部卫生不达标(如未按要求使用消毒液)、工作服未定期灭菌,或进入洁净区未严格执行更衣程序,均可能通过接触传播大肠菌群。
车间环境微生物负荷超标:空气净化系统失效、地面积水未及时处理、通风不良导致湿度升高,均可能增加环境中的微生物载量。
3、灭菌工艺参数偏差
牦牛奶粉生产通常采用高温喷雾干燥工艺,但以下问题可能导致灭菌不彻底:
温度与时间控制不当:若喷雾干燥塔温度未达到工艺要求(如瞬时高温不足),或物料停留时间过短,无法有效杀灭耐热型大肠菌群。
设备老化或故障:加热元件性能下降、热风分布不均,导致局部区域灭菌效果不达标。
4、包装与储运环节的二次污染
包装材料灭菌不足:铝箔袋、罐体等内包装若未经过紫外线或臭氧消毒,可能携带大肠菌群。
冷链物流管理疏漏:运输过程中温度波动或车辆未定期消毒,可能造成产品在储运阶段污染。
二、系统性解决方案与实施步骤
1、建立全链条卫生管理体系
(1)原料端:源头控制微生物输入
牧场管理:实施HACCP体系,定期检测牦牛乳房健康,采用自动化挤奶设备并配备在线清洗(CIP)系统,确保生乳菌落总数≤1×10 CFU/mL。
辅料验收:对维生素、钙剂等辅料进行大肠菌群指标抽检,要求供应商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并采用辐照或高温瞬时灭菌预处理。
(2)生产过程:强化关键控制点
设备消毒:每日生产结束后,使用食品级酸性清洗剂去除管道内生物膜,再以过氧化氢银离子复合消毒剂进行终末消毒,确保设备表面微生物残留≤1 CFU/cm²。
人员管理:推行“三级更衣制度”,配备手部自动感应消毒机,定期开展微生物知识培训,并建立员工健康档案(每日体温监测、腹泻症状报告)。
环境监控:在灌装区、冷却区设置沉降菌采样点,每周检测空气浮游菌(标准:≤100 CFU/m³),采用动态空气消毒技术(如臭氧+紫外线循环系统)。
(3)灭菌工艺优化
参数验证:通过热穿透试验确定喷雾干燥塔的最低灭菌温度(建议≥85)与物料停留时间(≥15秒),并安装在线温度监测仪实时预警。
设备维护:每月对加热元件进行校准,清理热风管道积尘,确保热分布均匀性误差≤±2。
(4)包装与储运升级
包装材料灭菌:采用环氧乙烷气体对铝箔袋进行灭菌,灭菌后密封保存于洁净室(环境等级≥ISO 8级)。
冷链管理:运输车辆预冷至≤4,安装GPS温控记录仪,每批次运输前后使用雾化过氧化氢对车厢消毒。
2、微生物检测与追溯机制
快速检测技术应用:在关键工序点(如杀菌后、灌装前)采用ATP生物荧光法进行卫生评价,确保检测结果RLU值≤30。
批次追溯系统:建立从原料到成品的批次编码体系,一旦检出大肠菌群超标,可通过ERP系统在2小时内锁定污染环节。
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拥有对菌种、细胞、培养基、配套试剂等产品需求者的极优质服务,对购买项目的前期资料提供,中期合同保证,后期货物跟踪到最终售后的确保项目准确到位,都有相关人士进行维护,确保您在微生物菌种查询网中获得优质服务!也正因为此,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国内外多家研制单位、生物制药、第三方检测机构和科研院所院校、化工企业有着良好、长期和稳定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