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三大安全指标:微生物安全、生物安全、临床治疗安全!
(2025-04-01 15:37:17)
标签:
知识教育佛学 |
分类: 细胞 |
间充质干细胞三大安全指标:微生物安全、生物安全、临床治疗安全!
百欧博伟生物:干细胞治疗领域进展显著,MSC因多功能成为热点。其安全性评估需关注微生物和生物安全性,临床使用总体安全但仍需持续监测不良反应。
细胞治疗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尤其是干细胞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组织修复、器官再生以及攻克难治性疾病带来了新希望。全球范围内,干细胞治疗相关的临床研究项目正逐年增加,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其中,间充质干细胞(MSC)因其来源丰富、扩增便捷、具备多向分化、免疫调节及组织修复功能,并且可直接异体使用,成为了干细胞药物开发的热点。
国际细胞治疗协会(ISCT)对MSC的基本特性进行了明确界定,包括其塑料黏附性、特定的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如CD105、CD90和CD73,同时不表达CD11b、CD14、CD19、CD34、CD45、CD79a和HLA-DR)以及多向分化潜能(可被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骨细胞)。
此外,ISCT还提供了关于MSC功能性指标,如免疫调节能力的规范性指导。MSC的适应证涵盖了膝关节软骨缺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克罗恩病并发肛瘘、糖尿病、帕金森病、脑卒中、造血系统疾病(无论是遗传性还是获得性)、退行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
在药物的基本属性中,“安全”始终占据首位,对于细胞药物这一新型治疗手段而言尤为重要。干细胞药物的安全性评估除了常规的微生物安全性外,还需特别关注由于细胞来源及体外修饰可能带来的生物安全性问题。
1、微生物安全性方面
主要需控制病毒、细菌、真菌和支原体等微生物的污染。对于干细胞药物,尤其是新鲜制剂,由于其有效期短且无法进行终端过滤除菌或灭菌,传统的无菌检查方法无法满足快速放行的需求。目前,已有自动化监测系统、核酸扩增技术等快速检测方法问世,可将无菌检查时间缩短至3-7天。其中,核酸扩增方法(NAT)已被《欧洲药典》、《日本药典》和《美国药典》收录为支原体检测方法,但需在充分验证其灵敏度不低于传统方法后才可使用。
2、生物安全性方面
干细胞药物的评估主要聚焦于细胞的成瘤性和致瘤性。成瘤性指接种细胞在注射部位或转移部位形成肿瘤的能力,而致瘤性则指非细胞因素(如化学物质、病毒等)引起正常细胞形成肿瘤的能力。对于MSC的成瘤性控制,可采用免疫缺陷动物的成瘤试验、体外的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和端粒酶活性检测等方法。据行业期刊Stem Cells报道,MSC的临床应用至今未见成瘤性报道。
3、临床治疗安全性方面
干细胞主要通过局部给药和静脉给药两种方式给药,两种方式的不良反应各有特点。例如,已上市的用于克罗恩病并发肛瘘的异体脂肪来源MSC产品(Alofisel)采用肛周局部注射,主要不良反应为肛周脓肿和疼痛;而Mesoblast公司的MSC药物Remestemcel-L在治疗儿童GVHD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主要不良反应为急性输液反应。此外,一项采用脐带来源MSC静脉给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研究未报告严重不良反应,主要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为头痛和疲劳。
总体而言,已开展的干细胞药物临床试验未报告严重不良反应,表明干细胞的临床使用在总体上是安全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安全性问题,仍需对不良反应进行持续监测,以确保临床受试对象的安全以及临床试验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