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腐霉的知识简介与形态描述及微生物培养方法!
(2025-01-02 15:25:47)
标签:
知识教育方法 |
分类: 微生物菌种 |
终极腐霉,属于真菌界真菌门鞭毛菌亚门藻状菌纲霜霉目,菌落在CMA上呈放射状。菌丝发达,分枝繁茂,粗 2.3-9.8μm。主要用于教学,研究。
一、菌种简介
平台编号:Bio-089974
提供形式:斜面培养物
拉丁属名:Globisporangium Ultimum
中文译名:终极腐霉
拉丁学名:Globisporangium ultimum
原始编号:GuoLD00088
菌株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保藏人:郭良栋
直接来源国家:中国
保藏时间:8/27/2015
其他保藏编号
生物危害:四类
模式菌株:非模式菌株
培养温度:25
培养基:0421
分离源:果园地土壤
采集地点:北京颐和园
采集国家:中国
用途:研究
注意事项:仅用于科学研究或者工业应用等非医疗目的不可用于人类或动物的临床诊断或治疗,非药用,非食用(产品信息以出库为准)
二、基本信息
编号:PR9.00318
拉丁纲名:Phycomycetes
中文纲名:藻状菌纲
拉丁目名:Peronosporales
中文目名:霜霉目
拉丁科名:Pythiaceae
中文科名:腐霉科
拉丁名:Pythium ultimum
中文名:终极腐霉
定名人:Trow
采集地:云南 (339),云南 (246),山西 (168),江苏 (168),贵州 (168)
三、形态描述
菌落在CMA上呈放射状。菌丝发达,分枝繁茂,粗2.3-9.8μm。菌丝膨大体近球形,多间生,少数切生或顶生,直径14-32(平均23.4)μm。藏卵器球形、平滑,多顶生,较少间生,罕切生,直径13-30 (平均22.4)μm。雄器囊状,弯曲,多同丝生,无柄,紧靠藏卵器形成,偶有下位生和异丝生,7.7-15.5μm×5.5-10.3μm,平均10.87μm ×6.79μm;授精管明显可见,粗约1.5μm;每一藏卵器有雄器1(-2)个。卵孢子球形、平滑,不满器,直径10-25(平均19.2)μm,壁厚0.9-2.8(平均1.92)μm,内含贮物球和折光体各一个。
四、研究讨论
Drechsler(1927)说 Pythium ultimum Trow常被误鉴定为P. debaryanum Hesse。Van Luijk(1934)认为Hesse(1874)的P. debaryanum的图颇为可疑,但他并未推翻其名称,并认为de Bary(1881)所描述的菌就是P. debaryanum;他宁愿用P. debaryanum Hesse em. de Bary这个名称,而不用P. ultimum。尽管de Bary的描述与 Trow对P. ultimum的描述甚为接近而与Hesse对P. debaryanum的描述则相差甚远。 de Bary与Trow的描述有一不同点是前者绘图描述了下位生雄器,而后者却未提及。但是,Plaats-Niterink(1981)和本文作者认为这种雄器甚为罕见,仅在少数分离物中出现。 P. ultimum与P. paroecandrum Drechsler的区别是前者藏卵器多顶生、缺间生雄器,后者藏卵器多间生并具间生雄器。P. ultimum与其邻近种的主要区别是它具有袋或囊状的同丝生雄器、厚壁的卵孢子以及球形的菌丝膨大物和孢子囊。Drechsler(1960a)根据在室温条件下能释放游动孢子而建立了P. ultimum Trow var. sporangiiferum Drechsler变种,而P. ultimum则自动成为原变种P. ultimum Trow var. ultimum。
Pythium ultimum Trow最初从英国腐败的水芹幼苗上分离出,报道分布甚广,它不仅栖息在土壤中,还广泛侵染大豆、菜豆、豌豆、甘薯、松苗、咖啡、苹果、柑橘、桃、棉花、菊花、大丽花、南瓜、西瓜、甘蔗、苜蓿、番茄等150余种经济植物,引起苗枯,猝倒、根腐、脚腐、枯萎等多种病害。
五、微生物培养方法
1、平板划线分离法:把混杂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中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圈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经培养后生长繁殖成单菌落。
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
上述两种方法虽然都可以实现观察菌落特征的目的,但平板划线分离法不能对菌落计数,而稀释涂布平板法培养过程复杂,对平板的要求比较高,可参照以下步骤:
a、制备平板培养基将氯化钠蔗糖琼脂培养基加热溶化并冷却至65,向氯化钠蔗糖琼脂培养基中加入克林霉素溶液3~5ml并混合均匀,然后取20ml混合均匀的培养基溶液倒入培养皿,轻轻摇动培养皿,使培养基溶液均匀分布在培养皿底部,待培养基溶液凝固后即得平板培养基。
b、制备活性污泥混合液称取活性污泥土样15g,放入盛100ml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烧瓶中,振摇15~20min混合均匀,用一支1ml无菌吸管从中吸取1ml土壤悬液加入盛有9ml无菌水的大试管中充分混匀,制成活性污泥混合液。
c、培养基涂布从活性污泥混合液中吸取0.2ml,滴在平板培养基表面的中央位置,用无菌玻璃涂棒将活性污泥混合液沿同心圆方向轻轻地向外扩展,使之分布均匀。
六、保存方法
1、传代保存法:培养基的浓度不宜过高,营养成分不宜过于丰富,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的浓度应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降低。培养温度通常以稍低于最适生长温度为好。若为产酸菌种,则应在培养基中添加少量碳酸钙。
2、液体石蜡覆盖保存法:该法较前一种方法保存菌种的时间更长,适用于霉菌、酵母菌、放线菌及需氧细菌等的保存。
3、悬液保存法:
蒸馏水保存法:适用于霉菌、酵母菌及绝大部分放线菌,将其菌体悬浮于蒸馏水中即可在室温下保存数年。本法应注意避免水分的蒸发。
糖液保存法:适用于酵母菌,如将其菌体悬浮于10%的蔗糖溶液中,然后于冷暗处保存,可长达10年。除此之外,也可使用缓冲液或食盐水等进行保存。
4、载体保存法:土壤保存法;砂土保存法;硅胶保存法;磁珠保存法;麸皮保存法;纸片(滤纸)保存法。
5、常用的冷冻保存法:
低温冰箱保存法(-20、-50或-85):低温冷冻保存时使用螺旋口试管较为方便,也可在棉塞试管外包裹塑料薄膜。保存时菌液加量不宜过多,有些可添加保护剂。此外,也可用φ5mm的玻璃珠来吸附菌液,然后把玻璃珠置于塑料容器内,再放入低温冰箱内进行保存的。
干冰保存法(-70左右):即将菌种管插入干冰内,再置于冰箱内进行冷冻保存。
液氮保存法(-196):是适用范围最广的微生物保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