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利邦氏孔菌的形态特征与培养方法及实验内容!
(2024-04-23 15:07:47)
标签:
知识技术方法 |
分类: 微生物菌种 |
伯克利邦氏孔菌是Bondarzewia属的微生物,原产地为中国。主要用途为研究;教学。
一、菌种简介
平台编号:Bio-20821
规格:培养物
拉丁属名:Bondarzewia Berkeleyi
中文名称:伯克利邦氏孔菌
拉丁属名:Bondarzewia
种名加词:berkeleyi (Fr.) Bondartsev & Singer
收藏时间*:2008-11-26
来源历史:北京林业大学转
原产国:中国
资源归类编码:15151700000
模式菌株:非模式菌株
主要用途:研究;教学
特征特性:担子果一年生,有柄,通常多个莲花状叠生,菌管木材色,软木栓质;菌丝系统二体系;所有的隔膜无锁状联合;担孢子球形或近球型,无色,厚壁,具明显的短刺,大小为6.1~7.1 × 5.7~6.2微米。
生物危害程度:四类
寄主中文名称:阔叶树
致病对象:无
分离基物:子实体
采集地区:海南乐东
采集具体地点:尖峰岭
培养基信息:培养基编号: 14 培养基名称: PDA
培养温度:25
资源保护类型:培养物
保藏方法:定期移植法
共享方式:资源交换性共享
提供形式:斜面培养物
实物状态:有实物
二、形态特征
担子果一年生,有柄,通常多个莲花状叠生,菌管木材色,软木栓质;菌丝系统二体系;所有的隔膜无锁状联合;担孢子球形或近球型,无色,厚壁,具明显的短刺,大小为6.1~7.1 × 5.7~6.2微米。
三、培养方法
1、菌种是指食用菌菌丝体及其生长基质组成的繁殖材料。菌种分为母种(一级种)、原种(二级种)和栽培种(三级种)三级。工业发酵的有用菌种,其筛选步骤包括菌种分离、初筛和复筛。
2、挑选具有某种能力的有用菌种,也称种子制备,是指菌种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扩大培养成为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纯 菌种的制备过程。以作接入发酵罐中进一步扩大菌体量及合成产物之用。
3、种子制备包括孢子制备和菌丝体制备菌种制备。
4、保存在沙土管或冷冻管中的菌种,用无菌手续挑取少许,接入琼脂斜面培养基上,在25(或较高温度)下培养5~7天(或较长时间。所得孢子还需进一步用较大表面积的固体培养基以获得更多孢子(对于霉菌类孢子制备,多数采用大米、小米之类的天然培养基)。
5、将培养成熟的斜面孢子制成悬浮液,接种到扁瓶固体培养基上,于25~28培养14天。将成熟的扁瓶孢子于真空中抽干,使水分降至10%以下,并放入4冰箱中备用。一次制得的孢子瓶可在 上延续使用半年左右。
6、如果有些菌种不产孢子,如赤霉素产生菌或产孢子不多的,则可采用摇瓶液体培养制得菌丝体,作种子罐的种子。种子罐的目的是使接入有限的孢子或菌丝体迅速发芽、生长、繁殖成大量菌体。其中的培养基组分应是易于被菌体利用的碳源(如葡萄糖)和氮源(如玉米浆),及无机盐(如磷酸盐)等。作为发酵罐的种子应生命力旺盛、染色深、菌丝粗壮,无杂菌及异常菌体。接种量一般在10%~20%。
四、实验内容
1、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无菌检查
2、干热灭菌:装入待灭菌物品→升温→恒温→降温→开箱取物
3、高压蒸汽灭菌:加水→装物品→加盖→加热→排冷空气→加压→恒压→降压回零→排汽→取物→无菌检查
4、过滤除菌:组装灭菌→连接→压滤→无菌检查→清洗灭菌
五、保存方法
1、传代保存法:培养基的浓度不宜过高,营养成分不宜过于丰富,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的浓度应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降低。培养温度通常以稍低于最适生长温度为好。若为产酸菌种,则应在培养基中添加少量碳酸钙。
2、液体石蜡覆盖保存法:该法较前一种方法保存菌种的时间更长,适用于霉菌、酵母菌、放线菌及需氧细菌等的保存。
3、悬液保存法:
蒸馏水保存法:适用于霉菌、酵母菌及绝大部分放线菌,将其菌体悬浮于蒸馏水中即可在室温下保存数年。本法应注意避免水分的蒸发。
糖液保存法:适用于酵母菌,如将其菌体悬浮于10%的蔗糖溶液中,然后于冷暗处保存,可长达10年。除此之外,也可使用缓冲液或食盐水等进行保存。
4、载体保存法:土壤保存法;砂土保存法;硅胶保存法;磁珠保存法;麸皮保存法;纸片(滤纸)保存法。
5、常用的冷冻保存法:
低温冰箱保存法(-20、-50或-85):低温冷冻保存时使用螺旋口试管较为方便,也可在棉塞试管外包裹塑料薄膜。保存时菌液加量不宜过多,有些可添加保护剂。此外,也可用φ5mm的玻璃珠来吸附菌液,然后把玻璃珠置于塑料容器内,再放入低温冰箱内进行保存的。
干冰保存法(-70左右):即将菌种管插入干冰内,再置于冰箱内进行冷冻保存。
液氮保存法(-196):是适用范围最广的微生物保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