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荔枝炭疽病菌的病原特征与为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2024-03-27 12:29:14)
标签:

知识

教育

方法

分类: 微生物菌种

        荔枝炭疽病菌的病原特征与为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一、知识简介

 

荔枝炭疽是由盘长孢状刺盘孢或胶孢刺盘孢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荔枝上常见病害。可引起幼苗部分枯死结果树落花落果,直接影响荔枝的产量和品质。荔枝炭疽是荔枝的重要病害。主要为害嫩叶、花穗,尤其为害接近成熟或成熟的果实,造成大量落果,影响荔枝品质和产量。

 

荔枝炭疽病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福建的荔枝产区。荔枝炭疽病在多雨、潮湿的天气发生较重。果园管理不善、植株生长衰弱和种植密度过大,则发病较重。

 

荔枝炭疽病的防治方法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首先需要加强管理,保持树势健壮,增强抗病力。及时剪除枝梢、病果,适时清除落地病果集中深埋。再结合化学方法进行防治,修剪后及时喷20%龙克菌悬浮剂8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预防。春梢期、花穗期全树喷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使百克乳油1200倍液,或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隔10天喷1次,连续2-3次。

 

二、病原特征

 

荔枝炭疽病病原有2种。为害叶片的是盘长孢状刺盘孢(Colletrichum litchi Trag.),又称荔枝炭疽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孢子盘为盘状,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圆柱形,单胞无色,有1个油点。为害果实的是胶孢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ec),孢子盘为盘状。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圆柱形单胞,无色,有1个油点。

 

胶孢刺盘孢菌: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38,最适28;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范围为12-36,最适28-32;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8-38,最适28-32。在pH3-10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最适pH5-6;产生分生孢子最适pH3-4,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6-7。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萌发快,相对湿度低于85%时不能萌发。光照处理对该菌生长发育无显著性影响。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果糖对分生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10分钟),菌丝体的致死温度为60(30分钟)。

 

三、为害症状

 

1、枝干:枝梢染病,病部初呈灰褐色,病斑圆形或长椭圆形,后病斑中央稍凹陷,并散生许多小黑点,严重者整个枝梢枯死。

 

2、叶片:叶片染病初在叶上生圆形至不规则形浅褐色小斑,后逐渐扩展成深褐色大斑,边缘不清晰;也可在叶尖或叶缘处生褐色斑,后变成灰色斑块;后期病斑背面产生许多褐色或黑色小粒点。

 

3、果实:病初生直径2-5毫米的圆形炭疽斑,褐色,边缘棕褐色,常发生在柄端部,中央生橙红色戮质小粒,果肉变酸腐烂。

 

四、侵染循环

 

病原以分生孢子在病叶、枝梢及果实病斑上越冬,第2年春季遇适宜的温度或梅雨期湿度大时,病原孢子萌发,先侵入春梢及叶片,发病后在新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这时果园又逢修剪,加之环境、气候条件适宜,病原通过风雨或昆虫传播,孢子从修剪造成的伤口或虫伤侵入后,形成初侵染。

 

五、流行规律

 

荔枝炭疽病在多雨、潮湿的天气发生较重。果园管理不善、植株生长衰弱和种植密度过大,则发病较重。荔枝炭疽病始病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4月下旬至5月中旬及5月下旬至6月中旬,24-28最适合其发病故形成春、夏梢期两次发病高峰。

 

六、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加强管理:坚持正常的栽培管理工作,注意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实行配方追肥,避免偏施氮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保持树势健壮,增强抗病力。及时剪除枝梢、病果,适时清除落地病果集中深埋。

 

压低菌源:冬季结合修剪,剪除病叶枯梢,扫除地面的落叶病枝,并集中烧毁,减少菌源。

 

2、化学防治

 

在冬季清园后,结合防治其他病虫害,喷一次波美0.5-0.8度的石硫合剂。修剪后及时喷20%龙克菌悬浮剂8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预防。春在各新梢的幼叶已展开但尚未转绿时、花蕾期、幼果5-10毫米大时用药。对历年发病较重的投产果园,在花蕾和幼果期,应喷药2-3次。可选用的农药品种: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40%多菌灵800-1000倍液,90%百菌清或50%退菌特或45%代森铵水剂500-600倍液,或1:1:200倍波尔多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