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孢漆斑菌的形态特征与菌株培养及打管说明!
(2024-03-06 14:34:02)
标签:
知识教育技术 |
分类: 微生物菌种 |
疣孢漆斑菌(Myrothecium verrucaria)属于真菌界非模式菌株。圆形扁平菌落,边缘整齐,黄色,光滑不透明,无迁移性。主要用于土壤微生物资源调查及分类学研究。
一、菌种简介
平台编号:Bio-62584
规格:冻干物
拉丁属名:Myrothecium Verrucaria
中文名称:疣孢漆斑菌
属名:Myrothecium
种名加词:verrucaria
来源历史:←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收藏时间:2013.12.20
原始编号:NF-05
资源归类编码:15151916104
模式菌株:非模式菌株
主要用途:研究
具体用途:漆酶高产菌株
特征特性:在PDA平板上,菌株NF-05菌丝初为白色绒毛状,菌落圆形,向四周扩散生长,培养5天长有分生孢子座,可见淡黄色至淡绿色分生孢子;培养10天时,分生孢子淡绿色至墨绿色,胶黏团块状;培养20天,菌落呈同心轮纹状覆盖整个平板,分生孢子团加深为黑色,干燥变硬,菌落背面淡褐色,发射状褶皱。菌株NF-05
ITS部分序列长度544 bp,GenBank登陆号HM347341。
生物危害程度:四类
致病对象:无
分离基物:土壤
采集地:黑龙江省伊春市
培养基:马铃薯提取液 1.0L,葡萄糖 20.0g,琼脂 15.0g,pH自然。[注] 马铃薯提取液:取去皮马铃薯200g,切成小块,加水1.0L煮沸30min,滤去马铃薯块,将滤液补足至1.0L。
培养温度:28
资源保藏类型:培养物
保存方法:-80冰箱冻结法;真空冷冻干燥法
实物状态:有实物
共享方式:公益性共享;资源纯交易性共享;合作研究共享;资源交换性共享
用途:研究;漆酶高产菌株
注意事项:仅用于科学研究或者工业应用等非医疗目的不可用于人类或动物的临床诊断或治疗,非药用,非食用(产品信息以出库为准)
二、菌株描述
非模式菌株。圆形扁平菌落,边缘整齐,黄色,光滑不透明,无迁移性。革兰氏阳性,菌丝与孢子都可以发育为菌丝体,基内菌丝生长良好,无气生菌丝,表面的基内菌丝断裂成短孢菌丝顶端的孢子链一般有一到二个孢子,肽聚糖的类型为A4,细胞壁的糖类为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主要的甲基萘醌为MK9,细胞含有磷脂酰甘油,磷脂酰肌醇。DNA的G+C含量为72mol%分类学及嗜盐微生物其它方面的研究
三、特征特性
从中国土样中筛选到一株能产生胆红素氧化酶的微生物,培养后,分离纯化,最后经QAE—Sephadex A50柱层析,得到胆红素氧化酶比活为207.65 U/A 280nm,总产率为22.3%。纯酶紫外吸收峰为280 nm,凝胶电泳为单一色带。
四、储存条件
冻干菌种和试管斜面请置于 2-8冷藏。西林瓶菌种请置于-20冷冻。甘油请置于-80
五、培养条件
1、培养基编号:PDA 培养基
2、培养基成分:马铃薯浸提液 1000.0 mL;葡萄糖 20.0 g;琼脂 15.0 g;pH 自然马铃薯浸提液:取去皮马铃薯 200.0 g,切成小块,加水 1000.0 mL 煮沸 30 min,滤去马铃薯块,将滤液补足至 1000.0 mL。以上成分 121,灭菌 15 min。液体培养基不加琼脂。推荐使用成品培养基。
3、需氧类型:好氧
4、培养温度:28
六、注意事项
1、菌种常规培养时间:细菌 1-2 天,酵母 3 天,霉菌 5-7 天,大型真菌 7-10 天。
2、试管斜面菌种请尽快转接,不建议长期存放。
3、初次使用时请按照本说明书推荐条件进行复活培养,如使用其它类型培养基或培养条件造成菌种不活等损失,我单位不负责任。
4、使用者应保证菌种的安全存储和操作,带菌废弃物应高压灭菌处理后丢弃。
5、菌种使用过程中如出现杂菌污染或菌种生产性能下降,应及时和微生物菌种查询网联系或更换新的菌种。
七、打管说明书
1、安瓿瓶开封:用浸过 75%酒精的脱脂棉檫试冻干管表面进行消毒,将管顶端于酒精灯外焰上均匀加热;立即滴 2-3 滴无菌水于加热部位,使管壁破裂;再用镊子或其他适宜工具敲下破裂处。
2、菌株恢复培养:用无菌吸管吸取 0.5ml 左右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去掉琼脂即可)于冻干管中将冻干菌粉全部溶解。将溶解后的菌悬液转移至盛有 4~5mL 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混匀,可将残留在吸管中 1-2 滴菌悬液转接至固体培养基上。将液体试管和斜面试管于推荐条件下静置培养。以液体培养结果为准。
3、注意事项:菌种活化前,请将安瓿管保存在 2-8的环境下,某些菌种经过冷冻干燥保存后处于休眠状态,延迟期较长,需要转接至 2-3 代恢复活力。
4、复苏后的菌种在传 1-2 代后使用。5、暂不启开的安瓿管应于 4中保藏(特殊除外)。
6、冻干管打开后需一次用完,不能留存。
7、打管操作需由专业微生物技术人员在相应的防护设备中进行,生物危害程度为三类的菌种应在生物安全柜中操作,打管时冻干管应远离面部,保护眼睛。
8、打管操作应在烧杯或托盘上方进行,用完冻干管应灭菌处理后丢弃。
9、如若有菌种复苏不活或者污染等情况,请在收到后 2 个月内联系,逾期不予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