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环乳牛肝菌的识别特征与采集方法及应用价值!
(2023-12-01 14:35:40)
标签:
知识教育文化 |
分类: 微生物菌种 |
厚环乳牛肝菌,单生或群生、丛生,,扁半球形,后中部突起,有时下凹,光滑,粘,赤褐色至栗褐色,有时边缘有菌幕残片;菌内淡黄色;菌管面初色淡,近柱形,上下等粗或向下稍细,无腺点,顶端有网纹,菌环厚;担孢子椭圆形或近纺锤形,光滑,带橄榄黄色;孢子印黄褐色至栗褐色;囊状体无色至淡褐色;散生至簇生,多棒状。
一、菌种简介
平台编号:Bio-30992
规格:培养物
拉丁属名:Suillus Grevillei
中文名称:厚环乳牛肝菌
拉丁属名:Suillus
种名加词:grevillei (Klotzsch) Singer
收藏时间*:2005-8-15
来源历史: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转
原产国:中国
资源归类编码:15152141101
模式菌株:非模式菌株
主要用途:研究;教学
特征特性:子实体小至中等。菌盖直径4~1 O cm,扁半球形,后中央凸起,有时中央下凹,赤褐色.到栗褐色,光滑,粘,有时边缘有菌幕鳞片附着。菌肉淡黄色。菌管初色淡,后变淡灰黄色或淡褐黄色,伤变淡紫红色或带褐色,直生至近延生,管口较小,角形,部分复式,每毫米1~2个。菌柄长4~1Ocm,粗O.7~2.3cm 近柱形,上下略等粗或基部稍细,无腺点,顶端有网纹。菌环厚。孢子印黄褐色至栗褐色,孢子带橄榄黄色,平滑,椭圆形或近纺锤形,(8.7~l0.4)微米×(3.5~4.2)微米。管缘与管侧囊体无色到淡褐色,散生至簇生。
生物危害程度:四类
致病对象:无
采集地区:山东曹县
培养基信息:培养基编号: 14 培养基名称: PDA
培养温度:25
资源保护类型:培养物
保藏方法:定期移植法
共享方式:公益性共享
提供形式:斜面培养物
实物状态:有实物
用途:研究
注意事项:仅用于科学研究或者工业应用等非医疗目的不可用于人类或动物的临床诊断或治疗,非药用,非食用(产品信息以出库为准)
二、识别特征
厚环乳牛肝菌,子实体单生或群生、丛生,菌盖直径4~10 cm,扁半球形,后中部突起,有时下凹,光滑,粘,赤褐色至栗褐色,有时边缘有菌幕残片;菌内淡黄色;菌管面初色淡,后变淡灰黄色或淡褐黄色,伤后变淡紫红色或带褐色,直生至近延生;管口小,多角形,部分复式;1~2个/mm;菌柄长4~10 cm,粗7~23 mm,近柱形,上下等粗或向下稍细,无腺点,顶端有网纹,菌环厚;担孢子椭圆形或近纺锤形,光滑,带橄榄黄色,(8·7~10)μm×(3·~4)μm;孢子印黄褐色至栗褐色;囊状体无色至淡褐色;散生至簇生,多棒状,(26~43)μm×(5~6)μm。
三、分类地位
厚环乳牛肝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蘑菇纲Agaricomycetes,蘑菇目Agaricales,乳牛肝菌科Suillaceae
四、外观形态
厚环乳牛肝菌,子实体小型至中等。菌盖直径2-8cm,幼时半球形,后变为伞状,中部偶尔有凸起;菌盖表面新鲜时橘黄色至褐色,黏滑,干后为深褐色,边缘内卷。菌孔稍大,直径0.1-0.3cm,菌孔表面新鲜时橘黄色,干后为深褐色,略延生。菌肉新鲜时淡黄色,干后深褐色。菌柄长4-8.5cm,粗0.5-1.5cm,近圆柱形,上部偶尔有菌环的残片,上部橘黄色,基部颜色较浅,基部不膨大。
五、显微结构
厚环乳牛肝菌,孢子黄褐色,光滑,长椭圆形或进纺锤形,淀粉质,7.5-10×3-4µm。担子粗棒状,顶端有2或4小梗,有的基部有锁状联合,18-26.5×6-8µm。侧生囊状体无色或黄褐色,长棒状或近梭形,41-53×5.5-7µm。褶髓菌丝无色,排列较规则,简单分隔且分隔较少,隔膜处无锁状联合,直径3.5-10µm。
六、生长境地
生长在落叶松等林地上。
七、生长季节及采集方式
厚环乳牛肝菌,通常秋季出现。该菌质地比较粘,容易腐烂,所以采集之后要将子实体撕开烘干或晒干。该菌为地生,表面黏,沾土后不易洗净,所以采集时将基部带土的部分去掉。
八、食用方法
厚环乳牛肝菌,用清水洗净后即可炒食、炖菜、腌渍等,也可在开水中焯一下后调拌凉菜。
九、应用价值
厚环乳牛肝菌,食用兼药用。入药能止痛、驱寒、追风驱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