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机制与病原检验及预防与治疗!
(2023-10-26 15:52:11)
标签:
知识教育安全 |
分类: 百欧博伟生物 |
一、菌株简介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属于副黏病毒科的肺病毒属(Pneumovirus),只有一种血清型。主要引起6个月以下婴儿患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以及较大儿童和成人的鼻炎、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二、形态学
病毒形态为球形,直径为120~300nm,有包膜,基因组为非分节段的单负链RNA,主要编码10种蛋白质,即融合蛋白(F)、黏附蛋白(G)和小疏水蛋白(SH)三种跨膜蛋白,两种基质蛋白M1和M2,三种与病毒RNA相结合形成核衣壳的蛋白(N、P和L),两种非结构蛋白(NS1和NS2)。病毒包膜上有糖蛋白组成的刺突,无HA、NA和HL。
该病毒不能在鸡胚中生长,但可在多种培养细胞中缓慢增殖,约2~3周出现细胞病变。病变特点是形成细胞融合形成的多核巨细胞,胞质内有嗜酸性包涵体。
三、病毒抗性
病毒抵抗力较弱,对热、酸及胆汁以及冻融处理敏感,因此最好是直接将标本接种至培养细胞中,避免冻存处理。
四、流行病学
传染性较强
好发季节:冬季和早春
传播途径/感染方式:经飞沫传播,或经污染的手和物体表面传播
侵袭途径:首先在鼻咽上皮细胞中增殖,随后扩散至下呼吸道,但不形成病毒血症
潜伏期:4~5天,可持续1~5周内释放病毒
五、致病机制
RSV感染仅引起轻微的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损伤,但在2~6个月的婴幼儿感染中,可引起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等严重呼吸道疾病,其发生机制除病毒感染直接作用外,可能与婴幼儿呼吸道组织学特性、免疫功能发育未完善及免疫病理损伤有关。
严重RSV疾病免疫病理损伤主要是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与RSV相互作用引起型超敏反应的结果,与血清中IgG抗体无关。
六、病原检验
常用免疫荧光试验等直接检查咽部脱落上皮细胞内的RSV抗原,以及RT-PCR检测病毒核酸等进行辅助诊断。
因RSV所致疾病在临床上与其他病毒或细菌所致类似疾病难以区别,故进行病毒分离和抗体检测是必要的,即使操作复杂、费时。
近年来利用鼻咽分泌物脱落细胞及血清中IgM抗体的间接法免疫荧光技术,ELISA,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APAAP),生物素抗生物素ELISA法,辣根过氧化物酶—抗辣根过氧化物酶法(PAP)、单克隆抗体荧光法等都能进行合胞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七、预防与治疗
尚无特异性的治疗药物和预防疫苗。
治疗以支持和对症疗法为主,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可用抗菌药治疗。
常规抗病毒药物有一定效果。
八、药物研究
美国当地时间2023年3月1日,生物医药行业媒体Fierce Biotech报道称,英国药企葛兰素史克(GSK.US)针对60岁及以上成年人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候选疫苗RSVPreF3 OA,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疫苗与相关生物制品产品咨询委员会(VRBPAC)的推荐。
九、疫苗研发
当地时间2023年5月3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60岁及以上年龄段人群接种葛兰素史克(GSK)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Arexv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