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丽轮枝菌的致病机制与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

(2023-10-20 13:36:42)
标签:

知识

教育

方法

分类: 微生物菌种

        大丽轮枝菌的致病机制与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

 


一、菌种简介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属于半知菌亚门轮枝菌属真菌。大丽轮枝菌10~30均可生长,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5,33绝大多数菌株不生长,但有些菌株耐高温的能力较强,在33下仍能缓慢生长。

 

二、特点介绍

微菌核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耐80高温和-30低温。微菌核萌发适温为25~30,在查氏培养基上培养18h后,微菌核的萌发率接近90%。土壤含水量为20%,有利微菌核形成;40%以上则不利其形成。

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三、寄生范围

大丽轮枝菌的寄主范围极广,国外报道可为害38科660种植物,其中农作物184种,杂草153种。我国经鉴定,寄主植物至少20科80种,大田作物包括向日葵、茄子、辣子、番茄、烟草、马铃薯、甜瓜、西瓜、黄瓜、花生、菜豆、绿豆、大豆、芝麻、甜菜等,一般禾本科作物如水稻、麦类、玉米、谷子、高梁等不受侵害。

 

四、致病机制

产生致病毒素和导管堵塞是致病的主要机制。

黄萎病菌所产轮枝菌素(VD-toxin)是致萎的主要原因。导管堵塞的原因:

一是菌丝及分生孢子大量繁殖。

二是病菌侵入寄主后,刺激邻近的薄壁细胞产生凝胶体、树胶和侵填体。

三是病菌侵入后产生果胶酶,分解细胞和细胞壁中的胶状物质和果胶物质,引起组织解体,从而堵塞导管。

1、初侵染

主要以微菌核及菌丝体在土壤、病残组织、带菌的棉籽、棉籽饼、棉籽壳和未经腐熟的土杂肥上越冬。

种子带菌主要是短绒带菌,内部带菌率很低,一般不超过0.026%,但对病害的传播仍起重要作用。

2、传播

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与枯萎病基本相同。

3、侵入与发病

从棉花根毛细胞、根表皮细胞或根部伤口侵入,经过皮层进入导管。试验证明,接种后3天内病菌即可扩散到全株。

4、再侵染

黄萎病菌主要以初侵染为主,再次侵染作用不大

 

五、发病条件

1、土壤菌源数量

土壤中菌源数量是黄萎病能否流行的先决条件。

2、气候条件

适宜的气候条件是黄萎病能否发生流行的重要外在因素。温度25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是该病大发生的关键因子。

3、品种抗病性

棉花不同种和品种间对黄萎病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以海岛棉抗病性最强,陆地棉次之,亚洲棉较弱。

4、致病性变异

病菌的变异导致产生新的生理小种或致病类型。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

5、耕作栽培

连作病重。病田连作年限越长,土壤内病菌积累越多,发病越重。与非寄主作物如禾谷类作物玉米、高梁、小麦、大麦等轮作发病轻,特别是水旱轮作防病效果更好。 深耕可以把病残体翻入土壤深层,加速其分解,并使病菌窒息死亡,发病减轻。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田间湿度大的棉田有利于病害发生。 土壤缺肥,尤其缺磷、钾肥或施氮肥过多、大水漫灌的棉田病重;铺膜栽培与不铺膜棉田相比黄萎病发生早而重。

 

六、防治方法

采取“加强植物检疫、种植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保护无病区,控制新病区,压缩重病区,消灭零星病区,严格检疫制度,严防病种子传入无病区。

2、种植抗病品种 抗枯萎病的品种有,没有抗黄萎病的品种,培育和种植耐黄萎病品种是防治黄萎病的根本措施之一。

3、轮作倒茬

在重病田采取玉米、小麦、大麦、高梁、油菜等与棉花轮作3~ 4年,对减轻病害有明显作用。实行稻棉水旱轮作或苜蓿与棉花轮作以及种植绿肥等效果更佳。

4、加强栽培管理

棉田增施底肥和磷钾肥,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及时定苗,拔除病苗,在棉苗2~3片真叶时喷施1%尿素液有利于棉苗生长发育,可提高抗病力。

在病田定苗、整枝时及时将病株清除,田外深埋。

施用热榨处理的棉饼和无菌土杂肥,均具有减轻发病的作用。

5、种子消毒硫酸脱绒,棉绒带菌。

药剂浸种:多菌灵胶悬液冷浸棉种24小时。

6、化控防病

在棉花开花期连续2次喷施40mg/kg的缩节胺对抑制黄萎病有明显效果。

2~5叶期喷施1.5%的尿素也有减轻发病的作用。

生防菌剂灌根有一定疗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