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霍乱沙门氏菌的感染危害与病例诊断及预防治疗!
(2023-07-05 10:41:51)
标签:
知识文化健康 |
分类: 微生物菌种 |
猪霍乱沙门氏菌是非伤寒沙门菌的一种,是引起仔猪副伤寒的主要病原菌,给养猪业造成重大危害。
一、感染危害
成人感染猪霍乱沙门氏菌后,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易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如果药物疗程不足,隐匿性菌血症控制不彻底可使病情迁延反复。
二、病例诊断
1、慢性病例
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多发生于1~4 月龄的仔猪,临床以腹泻为主,耳、尾、蹄等处皮肤呈青紫色,大肠及肝、脾有干酪样坏死灶,据此可作出初步诊断。
2、急性病例
需采取肝、脾等病料做细菌分离培养鉴定等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对流免疫电泳、协同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法、基因探针检测等都可用于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
实验室检验:采取病猪的粪、尿或肝、肾、肠系膜淋巴结或流产胎儿的胃内容物,流产病猪的子宫分泌物等作涂片镜检或分离培养。将被检材料制成涂片,自然干燥,革兰氏染色后镜检,沙门氏菌呈两端钝圆或卵圆形,不运动,不形成芽孢和荚膜,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将病料直接划线接种选择培养基(SS琼脂)和鉴别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各一平板,置37 培养24h。沙门氏菌一般为无色透明或半透明,中等大小,边缘整齐、光滑、较扁平的菌落。
挑取沙门氏菌可疑菌落接种于双糖铁斜面,置37 培养18~24h,观察底层葡萄糖产酸或产酸产气,产生硫化氢而变棕黑色,上层斜面乳糖不分解、不变色则可初步判定为沙门氏菌。血清学方法,可以用凝集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应用微量快速细菌生化试验法对主要肠道沙门氏菌进行检验,单克隆抗体技术已用来进行该病的快速诊断。病原学方法除镜检和分离外,PCR方法也很成熟地用于沙门氏菌属的快速诊断,本室建立了针对i nvA基因的PCR 方法,该方法可特异、快速诊断沙门氏菌属,结合血清型鉴定可鉴定沙门氏菌型。
三、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
初生仔猪尽早吃初乳,以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提前补料,防止乱吃脏物。合理合群,给予优质而易消化的多样化饲料,清洁饮水,防止突然更换饲料,减少应激。猪群不要过大,不要过分拥挤。搞好防寒、防暑、卫生和消毒工作。
2、隔离措施
如发现疑似猪副伤寒病例,应立即将其隔离,将其污染物清除干净并严格消毒。防止引种传播,不从疫区引进猪只。引进猪只应隔离观察1个月后,证明无病后方可合群并圈。
在该病常发地区或附近曾发生过该病的地区,怀孕母猪在产前20—25d 经口免疫仔猪副伤寒菌苗,仔猪15—20 日龄首免,间隔3—4周再免1 次。也有一种仔猪副伤寒、水肿病二联多价灭活苗,10—15日龄仔猪肌肉注射2ml,可预防上述疾病。饲喂添加抗生素的饲料时要注意抗药菌株的出现。药物预防可用于未发病猪,饲料中加入100g/t 金霉素,可起一定的预防作用。
四、治疗措施
发现此病时,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同群猪进行药物预防,对污染的圈舍及环境严格消毒。治疗时不能在治疗取得一定疗效后立即停药,而应持续用药4~7d,以避免病情复发而导致不必要的死亡,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护理与增加营养,以提高仔猪的抵抗力,有利于康复。
1、无害化处理
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人绝对不能食用病死猪,更不能喂狗,应正确处理尸体与粪便。耐过猪不能作种用,治愈的仔猪多数带菌,应隔离饲养。为了防止疾病传播,以淘汰为宜。
2、用药原则
选用经药敏试验筛选的敏感药物治疗,药量要足,交替用药,疗程要长。
3、抗菌药物治疗
可选用甲砜霉素、土霉素、新霉素、氟哌酸、强力霉素、盐酸环丙沙星等药物。应结合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
4、对症治疗
对慢性病例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应进行诸如补液、解毒、强心、收敛等对症治疗。
如猪群已发病,可用仔猪副伤寒弱毒疫苗紧急预防,剂量加倍。仔猪副伤寒活菌苗,经口免疫一般没有效果或效果甚微。注射免疫1—2d后有的猪出现减食,体温升高,局部肿胀及呕吐腹泻等症状,一般1—2d后即自行恢复。严重者可注射肾上腺素急救。免疫一般应用本群和当地分离的菌株制成的单价灭活疫苗效果较好,而应用灭活多价苗效果多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