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茎溃疡病菌的生物特性与传染途径及防疫方法!
(2023-07-05 09:36:59)
标签:
知识方法佛学 |
分类: 微生物菌种 |
一、菌种简介
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主要发生于巴西、阿根廷、意大利、法国、俄罗斯、韩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主要寄主为大豆,传播途径通过病原菌以菌丝的形态存活于种子内传播。此外,病菌还以菌丝和子囊壳的形态在大豆病残体上越冬,并随病残体作远距离传播。大豆植株感染该病菌后,茎部会形成凹陷的红褐色溃疡斑,溃疡部组织位表皮剥落、易碎,病种不发芽或发芽缓慢,导致植株数量减少,产量下降,严重时可导致植株萎蔫、死亡。因该病菌对大豆种植业危害性极大,被国家列入中国禁止入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二、分布地区
大豆茎溃疡病菌分布美国、加拿大、前南斯拉夫和南美洲。在中国尚未有该病菌病害发生的报道。这个病的英文名是soybean stem canker。
三、寄主范围
大豆茎溃疡病的病原菌是真菌Diaporthe phaseolorum caulivora。主要寄主为大豆,传播途径通过病原菌以菌丝的形态存活于种子内作远距离传播。此外,病菌还以菌丝和子囊壳的形态在大豆病残体上越冬,并随病残体作远距离传播。
四、防治历史
大豆茎溃疡病50年代曾在美国中北部地区造成严重损失,部分田块80%的植株受害,产量损失达50%。造成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了两个非常感病的品种Hawkeye和Blackhawk。此后,由于减少了感病品种的播种面积,使发病率降低,产量损失减少。但自80年代开始。该病又成为美国南部各州的严重问题。
1977年开始于密西西比州,到1984年,已广泛传至整个东南部。1983年在佛罗里达州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所调查的18个县中有15个县发生此病,其中一个县81%的大豆地被侵染;1984年在密西西比州调查,在所调查的田间,有84%的大豆地被侵染,发病率0-50%,平均10%。在不少地区造成毁种。1983年,美国因此病造成的损失估计为5900万美元。最新研究表明,发生在美国北方的大豆茎溃疡病在症状、致病性和病原菌生长等方面与发生在南方的大豆茎溃疡病是有区别的。
五、生物特性
美国北方菌株在PDA上菌落白色,致密,菌丝丛生,从培养基背面观察,菌落无色。具黑色、圆形的子座,直径小平2mm,彼此不融合。子囊壳黑色,球形,大小 165-340μm×282-412μm,具长而突出的喙,长度为 24-518μm,基部宽 85-192μm,顶部22-36μm。子囊无柄,大小 30-40μm×4-7μm,长棍棒形,具有一个薄的很快消失的壁。子囊孢子透明,长圆至椭圆形,双细胞,分隔处稍缢缩,每个细胞具双孢,大小8-12μm×3-4μm。在PDA上一般不产生分生孢子器。美国南方菌株的菌落白色,具厚垣孢子,棕褐色至浅黄色,子座形状不规则,长度2-10μm,偶而融合形成较大子座,子囊壳喙的基部宽度是北方菌株的2倍。 在PDA上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pH为6-7。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在光暗交替条件下,在PDA、乳酸天门冬酸胺培养基和在经高压灭菌的潮湿的大豆茎组织上均可大量产生。该真菌是同宗配合,子囊壳可由单个子囊孢子培养而成。连续光照可抑制子囊壳和子囊孢子的产生。
六、传染途径
1、种子。虽然发生在80年代早期的南方大豆茎溃疡病的迅速传播及大范围内的多点发生与种子上所携带的病原菌是一致的,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Diaporthe phaseolorum caulivora是由种子传播的。
2、其他途径。DPC以菌丝和子囊壳在大豆植株残体上越冬,可在-15至-18下存活14个月。在依阿华州发现,种植在埋有病残体地块上的植株可被侵染,而在未埋病残体的地块上,则不被侵染。在南方各州,子囊壳通常在上一茬作物(2-3月份)的残体上发育,从4月末至6月均可释放子囊孢子,并可通过雨水传播,成为初浸染源。病害蔓延的范围取决于品种抗病性和年份,蔓延的方向与土地坡度、盛行风、种植行向及水流等因素有关,最新研究表明被侵染的植株不会成为再次侵染的菌源)。
七、防疫方法
1、采用下述方法之一进行病原菌分离。种子表面1.25%的次氯酸钠溶液灭菌3-4min后,放在PDA或灭菌滤纸上,20-22条件下培养5-7天,观察有无DPC分离菌产生。种子表面用0.5%的次氯酸钠溶液灭菌1min后,用无菌水冲洗,将灭菌种子放在酸性PDA(用乳酸调至PH4.5)上,在25,连续光照条件下培养14天。观察有无DPC分离菌产生。种子表面用1%次氯酸钠溶液灭菌lmin后,用无菌水冲洗,每升水一琼脂培养基中加入50mg2,4D钠,500mg十四烷基硫酸钠和500mg链霉素,将灭菌种子放在培养基上,23-25,12h近紫外光照和12h黑暗交替条件下培养8天,观察有无DPC分离菌产生。
2、鉴定。将分离菌与DPC的病原形态比较,以确定分离到的菌株是否为DPC,并按照柯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致病性测定方法:将种子播种在含有酸性洗砂(6cm厚)的盘中,放在25,相对湿度为85%-90%和一个具有3h光照/3h黑暗交替条件的种子萌发箱中。播种8天后,用牙签将分离菌插入下胚轴接种。接种10天后,观察发病情况。
3、种子处理。研究表明,种子处理能够大大减低茎溃疡病的发生。以萎莠灵-福美双和萎莠灵-福美双-克菌丹处理种子效果最好。